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安定区

把好精准扶贫的“关口”——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安定区扶贫开发办公室

 2021/03/11/ 17:36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吕瑞芳

  ■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吕瑞芳 

  精准扶贫开展以来,安定区扶贫办按照全区“致力脱贫攻坚、加快转型升级、建成小康安定”的总体要求,精准把握中央扶贫政策,深入结合安定发展实际,牵头起草了全区《“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引导全区脱贫攻坚工作方向。

  安定区扶贫办通过筹办领导小组会、工作推进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的会议,推动专题研究谋划扶贫资金安排使用、扶贫项目落地实施、“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解决和脱贫攻坚帮扶等重点工作,有效促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实。2014-2020年,安定区完成了17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1万户11.2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任务,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28.11%下降到0。

  探索创新识别方法,把好精准扶贫第一个关口

  扶贫必先识贫。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基础工作。2015年,安定区扶贫办在全省率先提出并实行“五必进、六不准”工作法,即五类人员必须纳入、六类人员不准纳入扶贫对象,为乡村建档立卡具体工作提供了遵循,确保贫困人口应进则进、应扶尽扶,以识真贫确保扶真贫。此办法得到国家和省上充分认可,2016年全国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现场会定西观摩活动,现场观摩了香泉镇陈家屲村和高峰乡红光村建档立卡工作;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办公室吸收安定区经验,完善后提出了全省贫困识别“七不准”要求。

  在贫困人口识别过程中,坚持“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的贫困人口识别程序,重点规范组织评议关键环节,严把参加评议人数、参会人员签字、民主评议投票、会议记录规范、评议结果公示、评议影像资料“六道关口”,确保识别工作公开透明、程序规范、结果真实、群众认可。针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数据壁垒”,探索建立了“1+N”数据比对协查机制,通过与相关行业部门进行数据比对核查,提升了对象识别精准度,提高了扶贫开发数据质量。经多轮识别认定、全面核查和动态调整,安定区共识别认定贫困村176个,贫困人口3.1万户11.2万人。

  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进培育脱贫致富产业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安定区扶贫办坚持在每年初或上年末开展“访千家万户、问产业需求”活动,组织乡村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和贫困户帮扶责任人逐户摸清摸实贫困户的产业需求,找准脱贫的短板弱项,为精准安排项目资金提供依据。

  按照“项目精准安排、资金精准使用、措施精准到户”的要求,根据3.1万户贫困人口的产业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通过大力落实薯草良种、投放基础母畜、培育“五小产业”和特色种养业、发展扶贫车间、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构建起“主导产业+特色种养+扶贫车间+五小产业+公益岗位”的多元化扶持体系,形成项目资金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四跟进”产业扶贫模式,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先后投入资金6.24亿元,为贫困户调运投放马铃薯良种2.53万吨、饲草种籽2082吨,引进投放基础母畜12.6万头(只),建成蔬菜育苗棚2653座,扶持发展“五小”产业127户,认定和建设“扶贫车间”65个,开发公益性岗位8009个。

  管好用好扶贫资金,提高扶贫项目实施实效

  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安定区扶贫办按照“资金使用精准”要求,坚持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责任到项目,实行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建立全过程、全方位、公开透明的资金监管机制,确保扶贫资金安全规范合理使用。一是用好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坚持建立建好脱贫攻坚项目库并实行有进有出、动态管理,所有扶贫项目全部从项目库中提取,对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情况在政府门户网站和乡镇、村等层面及时公示公告,切实强化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2013年-2020年,共争取落实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2亿元。二是用好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2017年以来,争取福州市台江区落实财政帮扶资金1.49亿元、社会帮扶资金4077万元,谋划实施到户产业等61个项目,带动5.15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脱贫。三是用好中央单位定点扶贫资金。争取新兴际华集团帮扶资金5206.5万元,帮助3268户8333人贫困人口发展马铃薯、草牧等特色产业,有效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