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定西市

战"疫"在前 先锋不退 ——走近定西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消毒消杀组

 2020/02/13/ 18:02 来源:定西日报

  战“疫”在前 先锋不退 

  ——走近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消毒消杀组 

  本报记者 陈 昕

  2020年春节前夕,当所有中华儿女都在期盼“中国年”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肆虐祖国大地,随之,一场全民皆兵、全员抗“疫”的战争全面打响。

  这个春节,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蔓延,我市市民为保护自身与家人的安全且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选择“闭门不出、出门戴口罩”这样独特的方式,为抗击疫情做出最基本的贡献。于此,有这样一群勇敢逆行的背影,虽然不在防疫一线,但他们也在与疫情争分夺秒,时刻守护我们的城市,为百姓的生命健康默默筑起一道又一道的堡垒。

  他们,就是市疾控中心疫情防控消毒消杀组的“白衣战士”。

  他们,是一群扑灭疫情扩散的“消防员”。

  数据显示,从1月23日起,市疾控中心消杀组的12名成员,18天来24小时待命,共执行消杀任务72次80多人次,消杀面积2万平方米。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市疾控中心,走进郑国斌、李霞云等消杀组成员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战场。

  背上20斤装备“作战”

  “消杀组目前有12个人,分成2组来保障我市的消杀工作。8个女同志、4个男同志。”

  今年57岁的郑国斌,是市疾控中心消杀组的副组长,对消杀消毒等常规工作经验丰富。

  作为一名在疾控前线燃烧了大半辈子的“老战士”,郑国斌曾参与过2003年抗击非典型肺炎的防控工作,在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主动请缨,依然扛起了消杀的重任,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消杀组接到任务后,有一项程序就是‘配药’,按标准配置浓度1000mg/L空气消毒药水。”他边向记者介绍药水的配比、分类等相关知识,边忙不停地做着手头的工作。

  谈及特殊时期消杀组工作人员的日常状态,郑国斌告诉记者,一个“累”字足以概括。

  记者了解到,每次消杀工作进行的1-2小时里,消杀队员要在密不透风的防护装备下大汗淋漓;要在震耳欲聋的超低容量喷雾器马达轰鸣声中逐渐习惯;要在直面带菌环境的危险下背着消毒剂负重行动,不能放过任何一个消杀细节。 

  累字不必言说,危险显而易见,不然消杀组怎会有“病毒的克星”这样的称谓?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消杀组需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病患所在地进行外围消杀工作,这就是将病毒消灭在源头。”郑国斌谈起工作经历,说那天在某处一栋三层楼的疑点区域进行消毒,每个房间都要挨个消毒,消毒面积将近4000平方米,得一次性全面完成消杀,中途不能停歇,2小时后才算完工,也是体力活,挺累的。

  “身上背的装备有多重?”

  “我们背的电动喷雾器有20多斤重,相比之前用的手动喷雾器,算是轻松了很多。”

  “当疑似病例生活外围环境消杀工作结束,消杀队员脱下防护服时,整个脸都会憋得通红。”这是记者采访期间听到别的消杀队员的插话。

  “我们就是切断病毒传播途径的人,对新型冠状病毒存在的外环境进行地毯式清查和扫荡,摧毁它们赖以生存的温床,防止再传染其他人,这是我们的职责,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

  同郑国斌一样,市疾控中心消杀组的所有队员,面对肉眼看不见的“敌人”,在每次大范围消杀后,他们的肩部都会被沉重的消杀器械勒出红印,因为脚踩着沉重的鞋子套着鞋套,一直步行,他们的脚底也会磨出血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消杀组的12名队员,目前年龄最大的59岁,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女同志占了三分之二。

  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当疫情来临,他们冲锋在前,没有性别,不分年龄,毅然背着几十斤的消毒液,负重前行,为我市市民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职责所在,谁都能干”

  今年54岁的李霞云,是消杀组8名女同志中的一员。

  卸下沉重的喷雾器一边喘着粗气一边擦着汗水的李霞云告诉记者,她主要负责市中心防疫消杀室的物资发放、各县区送样车的消毒处理工作等。

  “消杀装备都有哪些?”

  “像喷雾器、消毒剂、配药桶等消杀器械。”

  “女同志能背得动吗?”

  “背得动,我们用的都是电动喷雾器,比以前手动那种轻松多了。工作职责嘛,逼到那份上了都能干,谁都能干。”李霞云笑着,继而整理她的消杀器械。

  “我们不仅要面对病毒感染的风险,每天接触大量消毒液同样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像空气中的消毒颗粒对工作人员的眼睛、皮肤和衣服都会有腐蚀作用,我们能做的就是将防护装备做好,尽量保护好自己!”李霞云向记者说道。

  “我在非典期间也干过消杀的活,面对这次疫情,不像之前那样再手忙脚乱,起码知道该干什么,怎么去干。我们组有好几个人都是做过非典期间的消杀工作,所以工作起来也得心应手。”

  郑国斌和李霞云简单的工作概述,只是我市众多消杀组成员日常工作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特殊时期的特殊战“疫”中,喷雾器、喷壶就是消杀人员手中的“狙击枪”;84消毒液、75%酒精就是杀灭病毒的“子弹”。

  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也要穿防护服,戴护目镜,即便是这样的装备,“子弹”也会伤到自己,眼睛、鼻子受到刺激,泪流满面;双手被腐蚀开裂;身上的衣服常常被消毒液漂白……

  这一群消杀组的“白衣战士”,几乎每天会针对不同的防控要求,配制不同浓度的消毒液,不论是预防性消毒还是疫点的终末消毒。他们不会放过任何可能被病毒污染的角落,像病房、宿舍、走廊、电梯间、卫生间、垃圾桶、门把手……都是他们消杀的“战场”。他们不落下任何一处“藏匿点”,全力将病原体狙击在体外环境中。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疫情来临,披挂上阵,没有怨言,只有责任,随时等待集结出发,第一时间赶赴现场。

  哪里有传播风险,消杀人员就在哪里,这就是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