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县区聚焦

擦亮生态底色 绘就幸福画卷——漳县奋力书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生态答卷

 2025/11/19/ 15:53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蔡 峰

资料图片。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蔡 峰

  蓝天白云渐成常态、水清岸绿随处可见……映照出了漳县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定决心,见证了漳县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作为中国生态绿色名县,近年来,漳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十四五”期间漳县累计完成义务植树678万株、造林封育41万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18.28%,绿色已成为漳县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成为漳县最靓丽的名片。

  生态环境提“颜值”

  每天早上,家住漳县东昇苑小区的梁军就会准时出现在滨河路上,清晨跑步成了他的习惯。“新修建的滨河路人行道树木葱郁、干净舒适。漳县的天气越来越好了”,如今,沿着滨河路人行道小跑的晨练者,已经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梁军的感受,数据可以证明:2024年,漳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蓝天常在、空气常新,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近年来,漳县深入实施黄河流域漳县水污染防治建设等生态治理项目,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40天,地表水、地下水及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保持安全稳定。

  走进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家家门前堆放整齐,户户庭院花满飘香,民宿、农家乐错落有致。“基于良好的生态环境,村上大多数人办起了农家乐。当然还有一部分和我一样在植物园里务工”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村民韩俊华说。

  “赏心悦目的风景随处可见。”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漳县贵清山植物园购票处负责人宋彦彦笑着说,“游客大老远来我们这里,不就是图这儿的天更蓝、地更绿、空气更新鲜、环境更好。”

  “高颜值”的自然生态,正为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旅游业发展带来丰厚的经济价值。新寺镇青瓦寺村党支部书记张明明说,村里靠着美丽的环境,不少人开民宿、办农家乐、搞采摘,“绿水青山已成了我们的幸福靠山。”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漳县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和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实施“文旅活县”战略,不断加大旅游产业及旅游业态培育力度,全力打造陇上生态旅游康养名县,全县旅游要素日益完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带动效益持续增强。2025年前三季度,漳县共接待游客26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17亿元。

  绿色发展增“价值”

  近年来,漳县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林菌、林药、林菜、林果等多种林下种植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新型林下经济产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了森林有增长、群众有增收。

  在漳县殪虎桥镇淫羊藿种植基地里面,一眼望去,工人们正常忙着淫羊藿保温防护措施,“这些‘绿叶子’不仅是森林的守护者,也是发展的‘金叶子’,更是群众增收的‘饭票子’”,漳县林投公司董事长马小斌说。

  近年来,漳县紧盯“3年小成就、10年大产业”目标,深入挖掘淫羊藿资源优势,拓宽产业途径、延伸产业链条、建强生产基地,累计投入资金1240余万元,人工驯化种植淫羊藿3500亩、林下种植8000亩,并建成漳县淫羊藿产业研发推广中心。

  此外,蕨菜、乌龙头、荠菜、蒲公英、香椿……各类野菜也成为漳县农家乐的招牌名菜。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村民杨兴巧说“和普通种植的蔬菜相比,这些大山里纯天然绿色食品味道更加特别、口感更好,可以炒鸡蛋、炒腊肉、卷饼子,深受广大游客的喜爱。”对于最早依靠旅游发展致富的杨新巧来说,她利用贵清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村民一起种植香椿、采摘荠菜、五爪子等野菜出售,每年旅游旺季,她依靠山野菜,就能增收2万多元。

  放眼漳县,更多的“转化”和“改变”悄然发生、积厚成势:从每年春秋季踊跃参加义务植树,到日常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践行“光盘”行动,再到街头巷尾的低碳绿色出行……越来越多的漳县人用实际行动呵护着身边的生态环境,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漳县篇章不断绽放新的精彩。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