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 李志斌
“今天这个辣椒炒肉挺下饭。”“这个好吃,你尝一下。”……近日,走进漳县四族镇曾家河村的“爱心食堂”,老人们便围坐在餐桌前,津津有味地吃着午饭,很是热闹。
“一餐一食”看似小事,但对不少农村身边无人照看的老人来说,却是压在心头的愁事和难事。去年四族镇曾家河村为了切实解决村里独居、空巢、高龄老人“吃饭难”问题,利用原村学校教室,建成了“爱心食堂”,为16名孤寡残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给老年人送上“舌尖上的温暖”。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处情感和精神交流的场所。食堂环境整洁舒适,餐饮设施一应俱全,老人们围坐在饭桌前共话家长里短,吃着美味可口的午餐,爱心温暖了他们的心。
漳县四族镇曾家河村村民赵廷荣告诉笔者,“娃娃们都在外面打工,家里就我一个,村里办了爱心食堂,到饭点我就下来和老伙伴在一起吃饭,饭做得也好,还可以和老伙伴们一起唠唠家常,真正给我们老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好事!”
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进城陪读,武当乡留守老人数量不断增多,买菜、洗切、做饭、洗锅碗成为部分留守老年人最大的负担。漳县武当乡在走访调研中,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民生问题,将解决老年人用餐难题,建设老年人爱心食堂列为2025年“122民主实事工程”,全力推进办理。
在各方齐心合力下,由乡政府出资2万元对原“三保饭店”进行全面装修改造,并更名为“三保惠民食堂”。对一楼后厨及公共食堂墙体进行了粉刷,新购置了各类灶具、餐具;在二楼设置棋牌室、书画室、茶艺室等老年人活动室,布置了各类宣传版面,并购置了沙发、茶台、书法桌、棋牌桌等;针对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增加了浆水面、一锅面等本地老年人喜爱的面食。“三保惠民食堂”经营者有了十足信心。
“孩子们常年在外地,自己年龄大了,做饭麻烦,经常买些挂面或者方便面凑合,现在村里有了‘爱心食堂’,这里饭菜品类丰富多样,口味清淡且营养健康,我经常来这里就餐,很方便。”武当乡李家河村的李尕早爷爷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缓缓说道。
一碗长者饭,情系千万家。一汤一菜一饭,解决的不仅是孤寡、高龄老人日常的就餐需要,已经成为传递爱心,让群众切实感受党和政府的温暖,传承文明和爱心的新实践方式。
如今,“三保惠民食堂”逐渐热闹起来,日均出餐30余份,其中老人用餐超10人,不仅解决了老人用餐难题,盘活了濒临倒闭的饭馆,更成为老人社交、休闲的好去处,获得村民广泛好评。
“‘爱心食堂’的伙食很好,吃得高兴、吃得健康,也让在外打工的孩子们能够安心工作。”金钟镇大车厂村老人李世民提起“爱心食堂”赞不绝口。
2020年黄拴喜受组织委派担任金钟镇大车厂村第一书记、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以来,他在入户走访过程中发现,村里年轻人都外出务工或进城陪读,家里老人无人照顾,吃饭是个大问题。为了让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儿童一天能吃上一顿“热乎饭”,黄拴喜决定在村里创办一所“爱心食堂”。这个想法得到帮扶单位漳县交通运输局的大力支持,先后筹措资金2万元,不但建起了“爱心食堂”,还改造装修了一间餐厅,购买了桌椅、置办了冰箱。
同时,为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在每年的端午、中秋、冬至、重阳、腊八等中国传统节日和“孝善日”中,他还精心组织开展“邻里守望·共建和美乡村”系列主题志愿关爱服务活动,为老人包包子、饺子,改善食堂的伙食,陪伴全村的留守老人和困难群众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温暖而温馨的传统节日,不断提升农村留守、孤寡、残疾等老人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截至目前,漳县立足农村留守老人实际需求,创新构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助餐服务模式。通过盘活闲置村址、校舍等资源,全县13个乡镇已全覆盖创办互助幸福院、爱心食堂24个。
下一步,漳县将积极推广建设“爱心食堂”,争取把“爱心食堂”建成暖民心、聚民心、解民忧的惠民工程,实现农村留守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7月04日兰州市新增6家“老兵食堂” 全市共19家运营 打造暖心服务矩阵
- 2025年05月04日兰州市城关区定西路社区:长者食堂开启 佳肴满溢桑榆情
- 2025年04月30日套餐10元起!五一假期,多地机关食堂对游客开放,甘肃的是→
- 2025年07月17日庄浪县首家“工会爱心食堂”揭牌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