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县区聚焦

临洮:民意呼声与立法初心的“双向奔赴”

 2025/07/07/ 14:14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张含华 杨春晓

临洮:民意呼声与立法初心的“双向奔赴”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张含华 杨春晓

  “建议保护文物的同时,也要照顾到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方便。”去年,临洮县洮阳镇马家窑村村民的这条建议,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直通车”抵达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终被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采纳。与此同时,当地群众提出的“加强学前教育保育员和安保人员背景调查”等建议,也在相关立法进程中得到回应。这场源自西北小城的“民意对话”,正是临洮作为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发源地的生动实践。

  从2001年25名基层代表提出20多条立法建议,到2024年入选“中国改革年度典型案例”,临洮用24年时间,将“群众智慧”转化为“国家法律”,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活样本。

  炕头议事:文物保护里的民生温度

  在临洮县马家窑遗址周边村落,村民们世代与陶罐、陶片相伴。“我们这里有些文物还在挖掘中,耕地、修房都得绕着走,能不能划片保护,别影响大伙儿种田?”去年,洮阳镇马家窑村村民在立法联系点座谈会上的发言,引发20多位村民共鸣。临洮立法联系点梳理出94条关于文物保护与民生平衡的建议,其中14条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吸纳,包括“在文物保护区域划定中兼顾生产生活需求”“设立基层文物保护协助机制”等条款。

  “现在村里划了保护核心区和缓冲区,种地有指导,修房有审批,既保护了老祖宗的宝贝,咱过日子也不犯难。”王建军指着田间新立的文物保护标识牌说。据统计,临洮在文物保护法修订期间组织11场基层座谈,2600余名群众参与,让千年彩陶文化保护与现代乡村发展找到“最大公约数”。

  校园安全:从家长担忧到立法回应

  “幼儿园保育员每天带孩子,要是背景不清,家长咋能放心?”南屏镇中心幼儿园家长李娟的顾虑,曾是临洮许多家长的心声。2023年,临洮立法联系点在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意见时,收到37条关于从业人员背景调查的建议,其中“建立保育员、安保人员背景审查制度”被重点标注。

  联系点工作人员走村入户,发现一些幼儿园存在临时用工背景审核不严的现象,随即形成《基层幼儿园学前教育安全隐患报告》。这份报告随立法建议一同上报后,推动草案新增“幼儿园应当建立工作人员背景审查和定期核查制度”相关条款。如今,临洮县所有幼儿园已实现从业人员背景审查全覆盖,家长们感叹:“法律真的听见了我们的‘唠叨’。”

  从田间建议到国家法意

  作为全国首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制定出台了立法联系点工作规定、提质增效的实施意见等16项制度,在不同行业、领域、层面设立100个信息采集点,确立有1000余名信息采集员,像洮阳镇马家窑村村民这样的“草根智囊”,一条条充满“烟火气”的“微民意”正通过制度化渠道转化为治国安邦的法律条文。

  “近年来,我们共完成全国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下发的236部法律法规草案的立法建议征集工作,整理上报2997条内款建议,其中有619条被采纳,每条建议背后都是具体的生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临洮基层立法联系点办公室主任张学调介绍说,从《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里“禁止向河道丢弃农药包装”的条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对危害不可移动文物安全,必要时,对该建筑物、构筑物依法予以拆除、迁移。”的规定,处处可见临洮基层智慧的印记。

  让民主法治浸润万家灯火

  “我们始终将联系点扎根于群众日常活动场所,把基层群众对立法的意见原汁原味地反映到最高立法机关,同时也将最高立法机关的立法精神和立法目的原原本本地带到基层群众身边,”临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维山的话,揭示了这一制度的核心。如今,临洮不仅是立法“直通车”,更成为法治“播种机”——通过宪法广场、法治长廊等阵地,将法律条文转化为群众的行为准则;通过“十百千良法善治实践典型培树行动活动”,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民主”与“民心”相通。民意呼声与立法初心“双向奔赴”,群众参与和法律普及“双向并进”,立法联系点在临洮,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2001年的破冰试水,到2024年的全国典范,临洮用24年时间证明:当立法真正扎根于人民,当民意能够直通立法“中枢”,法治的力量就能润泽每一寸土地。

  目前,定西全市已建立166个基层立法联络点,845个信息采集点,确定513名立法联络员、3369名信息采集员,并逐步启动区域协同机制,健全“全链条式”立法民意征求制度机制,征询范围从区域拓展到全市,征询方式从座谈拓展到线上线下,征询时段从立法中拓展到全过程。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