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艺到守艺
“临洮工匠”慢工细活里的生命哲学
□ 陈 昕
在喧嚣时代对速度与效率的无尽追逐里,临洮工匠静坐于黄土高原之上,以双手为犁,以岁月为田,默默耕耘着一种沉静却足以穿透时光的力量。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在粗陶素器之上,在刀锋指尖之间,镌刻着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生存哲学与生命美学。
临洮工匠的慢工细活,是精神世界在喧嚣尘世中的一次“内收”与“锚定”。匠人的工作台,宛如一座精神堡垒。当他们将整个身心凝聚于眼前方寸之地、全神贯注于手中之物时,世界骤然收缩,喧嚣被过滤,只剩下呼吸的节奏、工具的触感和材料细微的反馈。皮雕艺人高重民的刀锋游走于皮质纹理间时,他并非仅仅在雕刻皮革,而是在聆听皮革的语言,感受纤维的脉络,让皮革的灵魂通过自己的手得以显形;熙州掐丝珐琅匠人范宏,手指带动金线蜿蜒游走于铜胎之上,纤毫之间竟无一处潦草,每一道转折都是与时间的契约。每位“临洮工匠”这种“在场”的深度体验,这种专注带来的是一种深沉的“心流”,是一种物我两忘的澄明之境。一声匠人,一生匠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是对技艺本身近乎信仰的热爱,更是对“做好”这件事本身所蕴含的终极价值的笃信。
临洮工匠的慢工细活,是一场与时间达成的契约,是心与手在漫长岁月中的彼此驯服与共同成长。脊兽制作匠人司探微、红泥泥塑匠人翟建民,他们年复一年远离浮华喧嚣,将生命的光阴细细研磨,一点一滴地注入沉默的泥土之中。当器物最终在窑火中脱胎换骨,那温润的质感、沉稳的色泽、含蓄的肌理,早已不是单纯的泥土,而是凝固的光阴,是匠人生命厚度与精神温度的物质结晶。这种“人器合一”的境界,正是时间对专注者最隆重的加冕。还有临洮剪纸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毛艳红,她带着一把剪刀、一方红纸走进20多所学校,让5000多名孩子领悟“先做人、后学艺”的真谛。其生动事迹,充分展现了她在非遗传承道路上践行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血脉,我们要让更多人看见临洮的文化魅力。”从热爱到坚守,从创作到传承,一个又一个“临洮工匠”在方寸之地,用时间去雕琢时间,以血肉之躯筑起非遗传承的桥梁,传递着文化自信的艺术名片。
“临洮工匠”安坐于时光之岸,默默构筑着一种沉静的、近乎永恒的生命形式。他们手中的作品,是时间的容器,也是精神的纪念碑。他们所守护的这份“慢工细活”的技艺传统,其价值已远超作品本身,体现的正是工匠精神的内核。在时光长河中,工匠精神以其独特的“耗时性”、极致的“专注力”和对过程本身的崇高信仰,为我们标定出一个沉实的精神坐标。它提醒我们,在追逐速度的迷狂之外,生命还有另一种可能——一种缓慢、深邃、在专注创造中臻于不朽的可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5月22日西北四省(区)文物保护工匠技能竞赛在兰开幕
- 2025年05月17日【奔流·长图】守护丝路遗产 锻造大国工匠
- 2025年05月17日2025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技能竞赛暨甘肃省第一届文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5月21日开赛
- 2024年10月16日武威市1人入选甘肃省乡村工匠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