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县区聚焦

渭源县:万亩梯田育“薯”光 铺就群众“致富路”

 2025/06/20/ 11:46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王亚雄 通讯员 姬翔

渭源县:万亩梯田育“薯”光 铺就群众“致富路”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亚雄 通讯员 姬翔

  盛夏时节,在渭源县大安乡方家庄村与邱家川村的千亩梯田里,覆盖黑膜的马铃薯植株葱郁,智能化农机穿梭其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邱家川村村民李成文弯腰查看薯苗长势,指尖轻拨绿叶,笑意漾在眼角:“去年种了12亩马铃薯,收入了2.4万元,今年合作社帮忙覆膜,我把面积扩大到18亩。政府牵线销路,合作社全程机械化,种好‘金蛋蛋’,心里踏实!”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今年以来,大安乡紧扣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以“基地建设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转型、科技赋能增效益”为目标,高起点建设2000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覆盖162户农户、整合702块耕地,推动全乡马铃薯种植规模突破2.7万亩,构建“企业+合作社+订单+基地+农户”全链条联农模式,让小土豆变身“金产业”。

  “村里整合良种补助资金,发放秋覆膜与有机肥,通过土地流转、置换、代种托管,地块连片率提升,农机效率提高40%,带动61户建成900亩示范基地,亩均收益预计增加近200元。”方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赵瑞祥介绍。

  产业推进中,大安乡坚持“一年基地两年抓”。自2024年全县产业观摩会后,迅速部署基地建设,通过专题会议划定核心区,创新推行“土地置换连片、流转集约、代种托管”三大模式,累计完成土地置换13亩、流转471亩、代种42亩,将碎片化地块整合为“集中连片作业田”。同时建立“乡—村”联动机制,乡级工作专班驻点督导,村级“分片包干、人盯地块”,运用“测、算、核、看”等十步法,结合测亩仪、无人机等技术跟踪进度,确保精准落地。

  “在技术支撑方面,我们积极衔接省农科院、县农技中心专家开展教学指导4场次,推广土地深松、测土配方、脱毒种薯繁育、黑膜覆盖等关键技术,实现耕作、植保、采收全程标准化。今年引入脱毒一级种薯并配套机械化耕作,预计亩产达5000斤,较传统种植增产10%以上。”副乡长苟刊飞介绍。

  产销衔接上,大安乡主动对接定西金鳞种业、田园美合作社等龙头企业,签订良种保价收购协议;与定西泽源食品公司建立“定西宽粉”原料直供渠道,通过“订单农业+溢价收购”模式,收购价提高15%以上,打通“种得好”到“卖得俏”的产业链堵点。

  如今,大安乡以马铃薯产业为支点,推动种植规模从“小而散”向“广而聚”跨越,筑牢群众增收根基、拓宽致富渠道,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