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社会民生

幸福“食”光暖桑榆——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互助幸福院探访记

 2025/05/22/ 09:43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魏璐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魏璐

  正午的阳光斜斜地洒进漳县新寺镇青瓦寺村互助幸福院,蒸笼掀开的雾气裹着面香漫过门帘。餐厅里,原木色餐桌整齐摆放,12位老人围坐在一起。84岁的成喜生端着搪瓷碗走向座位,“给老太婆的饭得趁热装好。”他摸出保温桶,特意多舀了两勺软烂的一锅子面,“她咬不动硬的,就好这口热乎软和的。”

  这间藏在青山脚下的幸福院,前身为青瓦寺村老年食堂,2024年经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升级改造后,成了村里留守老人的“第二个家”。总投资20万元的小院里,除了窗明几净的餐厅,还新增了爱心理发室、文化活动室,甚至把村卫生室也“搬”了进来。

  “以前一个人在家,天天啃冷馒头就咸菜,连口水都懒得烧。现在好了,顿顿有热乎饭,还能和老伙计们聊聊天。”72岁的宋银花眼角笑出褶子,“我和老伴啊,每天掰着指头算时间,就盼着来这儿吃饭。”

  幸福院的温暖,不仅藏在一日三餐里,还镌刻在每个节日的欢乐时光中。墙上的照片墙记录着幸福院的温暖点滴:端午节大家一起包粽子,重阳节时志愿者为老人包饺子,元旦孩子们表演节目……

  从老旧食堂到温馨幸福院,这份“热气腾腾”的民生答卷,写在漳县山区的褶皱里。旧时“纯公益”模式难以为继,而今“六个一点”筹资机制让账本有了底气:政府补、集体添、企业让、社会捐、单位帮、个人出。财务公示栏里,墨迹未干的数字记录着多元共治的力量——某企业捐赠的500斤大米、驻村帮扶单位送来的冬衣,甚至城里游客留下的200元“加菜金”。

  有了资金保障,幸福院的管理和服务也更加精细。“升级后采用‘镇管理、村负责’模式,老人每餐象征性收1块钱,村集体再补贴一部分。我们还建立了‘一人一档’,对失能高龄的老年人,我们就安排志愿者送餐上门。”村书记张明明戴着白手套检查后厨,边记录边介绍:“这儿不只是吃饭的地儿,老人们心里有啥憋屈、有啥乐呵,都爱来这儿说道说道。”

  窗外蝉鸣阵阵,屋内暖意融融。从解决“一餐热饭”到打造“幸福港湾”,青瓦寺村互助幸福院不仅填满了老人的胃,更温暖了他们的心。成喜生老人说得实在:“以前家里就剩我和老太婆大眼瞪小眼,孤单得慌。现在天亮就盼着往这儿跑,人多热闹,日子都有盼头了!”这方小小的院落,正用烟火气织就最美的夕阳红,成为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风景。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