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药”“草”为媒兴产业 电商赋能助振兴
每日甘肃网3月26日讯 据定西日报岷县报道(新定西·定西日报通讯员马爱军 安婷)近年来,岷县立足中药材、猫尾草等特色产业优势,以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为契机,构建“产业+电商+配套”发展体系,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培育电商主体、创新营销模式等举措,推动农村电商快速发展。2024年全县电子商务销售额达5.83亿元,其中农特产品占比94.5%,稳居甘肃省农产品电商年度销售额榜首。
加强基础建设,畅通快递物流铺设电商发展之“路”。全县建成县级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358个村级网店,实现乡镇、行政村服务网点全覆盖。投资1300万元建设的京东云仓岷县仓,配备108组货架和智能分拣系统,整合顺丰、中通等12家物流企业,物流时效提升40%。实施每单0.5元物流补贴政策,年降低企业成本超千万元,通过296名公益性岗位人员解决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难题。智能化分拣中心日处理能力达20万件,采用“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150家合作社入驻,形成仓储、分拣、配送全链条数字化网络。
孵化电商人才,培育市场主体夯实电商发展之“基”。设立和泰电商众创空间等实训基地,开发“村播学院”等特色课程。2024年累计培训人数1000余人,涵盖农村青年、返乡大学生、退伍军人、农村妇女等群体。实施“新网工程”新增电商主体400家,全县现有电商经营主体978家。甘肃聚和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从网店转型为年销1.95亿元的综合性企业,带动150名脱贫户就业,年发放劳务费800万元,其开发的168种滋补产品通过电商渠道畅销全国,年发件量突破400万件。
坚持品质优先,打造特色品牌奋起电商发展之“翼”。加强品牌质量管控。紧紧围绕“多样、生态、丰富,有品牌、有品质、有规模”农产品发展目标,指导企业、合作社和农户按标准种植、生产、加工、包装,建立完善的农特产品供应体系,建立严格的特色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溯源体系,确保每一件在电商平台上销售的岷县产品都符合高品质标准。组建中药材领域岷县电商联盟,探索建立电商之间互相监督的良好体系,进一步擦亮了“岷县当归”等地标产业的“金字招牌”。挖掘品牌文化内涵。通过深入挖掘岷县特色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将文化元素融入品牌建设,赋予产品独特的品牌魅力。以洮砚为例,通过讲述洮砚的千年传承历史、精湛制作工艺、文人墨客与洮砚的传奇故事,有力提升了洮砚品牌价值,使其在高端文化礼品市场中脱颖而出。同时,为更好融入电商大市场,结合“党建+”,带领企业外出观摩学习,将洮砚、镇纸、当归香包和印有岷州山水图的收纳袋做成礼盒,实现差异化竞争,凭借特色吸引特定消费群体,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电商品牌。
创新营销模式,拓展海外市场孕育电商发展之“实”。岷县电商创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三大板块成效显著。直播带货方面,培育10名省级优秀主播,通过“原产地+直播”模式在兰洽会等重点展会实现爆发式增长,“双十一”期间全网销售额突破2122万元,单日412万元创纪录。社交电商领域,“抖音达人”卢石巧以乡土内容矩阵吸粉45万,万农道“当归糕”借助分销模式月销破万单,形成广深热销现象。跨境电商实现历史性突破,首家亚马逊店铺出口北美东南亚,猫尾草制品斩获“全国出口双第一”,京东云仓运营中心培育6家跨境企业,带动外贸增长574%至632.5万元。电商生态全面赋能产业链,冷链物流、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累计吸纳3.6万人就业,占全县人口6.8%,其中直接从业者超8000人,为县域经济注入强劲动能。电商发展带动冷链物流、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发展,形成“电商+合作社+农户”利益共同体。全县电商产业链吸纳就业3.6万人,占全县劳动力6.8%,其中直接从业者8000余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提升至75%,新开设电子商务经营主体400家。通过电商赋能,岷县将当归、黄芪等特色农产品转化为“指尖经济”,创造了“小当归”托起“大产业”的乡村振兴新模式。2024年电商带动冷链物流、包装等关联产业增收超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中电商贡献率达35%以上。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
相关新闻
- 2025年03月25日夏河:探索“合作社+电商”助农新模式
- 2025年03月19日漳县:电商赋能特色农产品“香飘万里”
- 2025年03月19日岷县:电商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 2025年03月14日定西:电商培训强技能 乡村振兴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