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社会民生

临洮:文明实践为群众幸福生活赋能加码

 2025/01/08/ 16:33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王亚海 通讯员 晏瑞祖 赵彦洲

临洮:文明实践为群众幸福生活赋能加码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王亚海 通讯员 晏瑞祖 赵彦洲

  “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近年来,临洮县着眼“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牢牢把握传播新思想、引领新风尚的工作目标,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为抓手,围绕五项工作,广泛开展“文明实践 志愿先行”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持续为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注入新动能。

  优化资源整合 拓宽实践路径

  一声声粗犷豪放的秦腔经典选段《智取威虎山》,从临洮县龙门镇五里铺村文明实践广场的百姓大舞台响起,吸引了四邻八舍的群众前来观看,现场不时发出阵阵喝彩声,让美丽的乡村沉浸在文化氤氲的热烈气氛中。

  “虽然电视上也能看戏,但是现场看戏感觉真的不一样!家门口的戏台上唱戏,我搬个板凳就过来了,方便得很。乡里乡亲聚在一起,看着更开心。”龙门镇五里铺村群众郭祥生激动地说。

  文化服务“沉下去”,群众幸福“提上来”,为了不断丰富和活跃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临洮县“戏曲进乡村”演出活动从去年5月拉开帷幕,演出剧目不仅有红色经典《洪湖赤卫队》、优秀传统剧目《三娘教子》等选段,还有临洮本地原创曲目《赵安献马》《洮水明珠》选段……

  为切实解决“去哪儿实践”的问题,临洮县坚持融合共享,创新提出“146”的建设思路,积极构建1条沿洮文明实践带,便民服务、品质生活、科技赋能、文化润心4大文明实践圈,山水川河、生态廊道、交通枢纽、供应保障、文旅康养、休闲运动6个文明实践群。在城区打造了集文化服务、便民服务等为一体的文明实践示范街区。精心制作文明实践导引图,嵌入主要干道、十字路口公交站牌,引导群众有序参加文明实践活动。依托临洮三馆、临洮县旅游集散中心打造核心基地,着力打造群众“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实践阵地。

  同时,以“党群服务+文明实践”综合体为主体,以“基地+站点”为补充,创建省级文明实践乡村示范点2个、市级文明实践乡村示范点4个,市级文明实践基地13个,县级文明实践基地(点)60多个,构建形成纵向涵盖县乡村、横向辐射党政群的文明实践阵地网络。

  紧盯群众需求 丰富实践内涵

  “通过社区组织的学习活动,我了解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民生保障、基层治理等方面的重视,我觉得我们社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更和谐了,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舒适了!”椒山社区居民张志涛高兴地说。

  走进临洮县上营乡瓦窑滩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驻村第一书记曹成虎与几个大学生志愿者一起,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体会,把普通话翻译成方言,把文件语转变为家常音,带领大家一起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这种娓娓道来的“拉家常”式宣讲,让理论变得“亲切可人”,深深吸引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近几年村里的变化非常大,相信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们的日子会过得越来越红火。”上营乡瓦窑滩村村民蔡安邦说。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临洮县迅速动员部署,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充分发挥县委凝心铸魂宣讲团、新时代宣讲师、理论宣讲志愿者等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板凳会”谈、“花儿”唱、“大喇叭”喊、田间地头聊、“百姓夜校”讲等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深入开展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七进”活动1600余场次,举办5期理论培训班、党的二十大精神文艺宣讲大赛和“新时代·新思想”2024年度临洮县基层理论宣讲晋级赛,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理论学习为志愿服务点亮明灯,指引方向;志愿服务是理论学习的生动实践,让认识落地生根。

  “真是太感谢你们了!”衙下集镇兴丰村杜国清老人紧紧握住前来为他过生日的文明实践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这么多年了,这是我第一次过这么热闹的生日,感觉心里暖洋洋的。有你们在,我不孤单”。

  临洮县探索建立每月5日“志愿服务日”和农历每月初九“孝善日”两个服务平台,固化服务机制。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聚焦“一老一少”等特殊困难群体急难愁盼问题,围绕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扶弱帮困等类别认真谋划、实施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服务队和志愿者开展联系交流、走访探视、实事办理、就业增收、落实政策等文明实践活动。

  据统计,2024年,临洮县组织开展文化惠民活动720场(次),心理健康大巡讲活动16场次,科技助农培训9800余人次,培育孵化“国旗下的宣讲”“圆梦夕阳·婚纱摄影”“爱心妈妈”等30余个项目品牌,在热忱服务中教育群众、引导群众,在排忧解难中凝聚人心、赢得民心。

  据了解,临洮县聚焦群众多样化和精准化需求,优化配置“8+N”支志愿服务队伍。全面落实党员到村(社区)和志愿服务队报到的“双报到”制度,完善挂点联系制度,推动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志愿服务力量下沉到乡(镇)、村(社区)实践所、站,构建起“1+15+18+N”的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伍体系。全县注册志愿服务队1075支,注册志愿者12.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0%以上。

  着眼成风化俗 厚植文明沃土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是关键。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谁都不差那一口吃的,喜事最主要的是仪式感和祝福声,一碗八宝饭就把庄上的人招待了,喜庆的氛围也丝毫未减,办喜事的花销大大降低。这样办宴席,大家都受益。”临洮县中铺镇红柳村村民李吉太高兴地说。

  在喜事简办的同时,婚嫁低彩礼、零彩礼典型不断涌现。

  “去年6月和今年1月,两个女儿出嫁,分别要了4万元的彩礼,为了给新房置办用品,又将4万元彩礼还了回去。”说起两个女儿的彩礼,连儿湾乡簸箕沟村村民李生林想得非常开明:“年轻人以后还得过生活,彩礼要多了,增加他们负担,以后日子怎么过!”

  如今,喜事新办、丧事简办成为了乡亲们的共识。近年来,临洮县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精心创排《花儿唱移风易俗》《移风易俗暖人心公益宣传片》《移风易俗情景剧》等作品,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办喜事倡导“零彩礼”,办丧事杜绝大操大办。

  与此同时,临洮县积极推行“红黑榜”评选、积分评比等治理机制,鼓励群众通过“道德储蓄”银行,兑换道德积分,以“存善德、挣积分、取实惠”的方式,推动乡风文明。积极探索推行“三委治村、六会理事”新模式,进一步规范323个行政村和12个社区的红白理事会运行,落实“一承诺一报备”制度,推动婚事简办、丧事俭办成为社会新风尚。

  临洮县委书记张振亚表示:“我们将继续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不断创新实践载体,丰富实践内容,提升实践成效,让文明之光照亮每一个角落,为群众幸福生活持续赋能加码,奋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临洮篇章!”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甘肃网原创作品。

2.所有原创作品,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每日甘肃网对外版权工作统一由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甘肃云数字媒体版权保护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受理对接。如需继续使用上述相关内容,请致电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联系电话:0931-81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