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县区聚焦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渭源:和美乡村展新颜

 2024/06/07/ 15:45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马富平

【新甘肃云·融媒集萃】

渭源:和美乡村展新颜

夏日的渭源县绿意盎然、风景如画。渭源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渭源县融媒体中心

  5月,渭河源头草木葱茏、繁花似锦。走进渭源县渭河源村,村庄错落有致、环境干净整洁,微风轻拂翠柳,鸟雀戏水塘边,处处展现着和美乡村新气象。

  近年来,渭源县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引领,坚持全局谋划、系统推进、重点突破、内外兼修,大力推进“一片两带”和美乡村示范建设,尽展无限魅力。

  乡村建设强“底子”

  “从渭河源村到渭河源景区,沿途村庄非常漂亮,道路宽阔平坦,各类旅游服务设施齐全,这次来渭源不虚此行。我们还要体验民宿,品尝美食!”四川游客黄小强说。

  五竹镇渭河源村党总支书记张欢随介绍:“我们以市级和美乡村建设为契机,依托渭河源5A级景区,大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改造民宿客栈10家、农家乐5家。同时,对村子进行了绿化,对破损路面进行了维修改造,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渭源县聚焦和美乡村建设,按照鸟鼠山系南部示范片区和G310、S227沿线示范带“一片两带”规划布局,聚焦“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六大类19项具体指标,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年,渭源县成功创建和美乡村10个;2024年,渭河源村、侯家寺村2个省级和美乡村,秋池湾村、庆坪村等4个市级和美乡村,姚集村、乔家滩村等4个县级和美乡村建设正有序推进。

  环境整治靓“面子”

  “以前,道路旁生活垃圾常年乱堆,庄前屋后杂草丛生……如今,村里变得越来越干净,村民的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峡城乡秋池湾村村民侯应生对村里的变化赞不绝口。

  渭源县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提升村容村貌的重要抓手,坚持点面结合、全域推进、长效运行,由“表”及“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绿化大提升、垃圾大清理、村庄大整治、街道大治理“四大”行动,扮靓和美乡村“面子”。

  今年以来,渭源县共建设“一片两带”通道绿化提升工程338公里,配套建设花带188.48亩,建设小微公园4处10.17亩,完成村旁、水旁、路旁、宅旁等“四旁”绿化67万株;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142吨、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2140吨;拆除残垣断壁3804处,路面养护85处,庭院环境整治1599处。

  日前,渭源县村道276线张家湾至渭河源景区旅游公路被交通运输部评为2024年全国“我家门口那条路——最具人气的路”。

  富民产业稳“根子”

  产业振兴是和美乡村发展的关键,和美乡村的创建也为新型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走进会川镇罗家磨村写生基地,写生器材一应俱全,田园风光美不胜收,吸引了各地艺术爱好者前来写生、摄影创作。

  “今年前来写生和旅游打卡的人明显增加,写生基地不仅展现了渭源文化旅游特色,而且吸纳了附近村民就近务工,为当地农特产品销售打开了新渠道。”基地负责人姚龙介绍。

  渭源县通过持续培育壮大乡村旅游、鲜切花、种植养殖等特色产业,进一步健全村域主导产业联农带农机制,带动农户增产增收,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和美乡村建设提质增效。

  侯家寺村依托南谷新村3A级景区和南谷玫瑰园,发展壮大玫瑰鲜切花产业,发展民宿2家、农家乐6家;秋池湾村发展“漾水茗秋”金丝皇菊种植、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条,种植金丝皇菊200亩以上;杨川村依托高原夏菜产业,提升改造塑料大棚50座、暖棚4座,建成高原夏菜产业基地700亩……一项项富民产业已然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文明乡风实“里子”

  日前,走进新寨镇姚集村党群服务中心,一场特别的会议正在会议室内进行——全村“道德银行”评议会,对和美乡村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村民进行评议赋分,并通过“道德银行”兑换奖品。

  “参与植树、环境整治、维修道路都可以得到相应积分,婆媳关系好、孝老爱亲的同样可以积分,我们已为59户农户积分355分,兑换奖品102件。”新寨镇姚集村党支部书记王华强说,通过“道德银行”的激励,激发了群众参与村级事业的积极性,提升了乡村治理的成效。

  和美乡村建设既要抓“面子”,更需实“里子”。渭源县综合运用党建引领下的“五治融合”治理手段,创新实施“道德银行”建设,通过“以行为换积分,以积分换奖品、以积分享优惠”的信用积分体系,引导村民成为乡村治理的主要参与者、受益者和最终评判者,推动乡村治理实现科学化。

  截至目前,渭源县218个行政村兑换积分38123分、兑换奖品价值56237元。新时代文明新风蔚然成风,和美乡村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双提质。

  (马富平)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