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通渭县

刘满仓:“通渭影子腔”的“守”艺人

 2022/04/26/ 11:45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刘祥龙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刘祥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之魂。“通渭影子腔”第七代传承人刘满仓凭着一颗炽热的匠心,甘做一名“孤独”的皮影艺术传承人。

  “隔帐陈述千古事,灯下挥舞鼓乐声。一口道尽世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皮影戏是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的古老戏曲艺术之一,其中通渭皮影戏以其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丰富的唱腔板式以及良好的传承体系,与环县皮影戏一起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艺娱乐生活相对匮乏,皮影戏一直是通渭人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形式,增添了生活情趣、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如今,影子腔的研究和传承者多已谢世,而年轻人对此不感兴趣,流传的剧本、曲谱资料遗失,制作、演出传承面临困难,但是皮影戏作为民间传统艺术种类之一,凝聚着古今劳动大众的智慧的结晶,折射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价值观。

  刘满仓说:“我的任务非常艰巨,一百多本剧本要用毛笔抄写完,一部戏箱几百个皮影要用有生之前刻成,这是两大急切要做的事情,我现在动手做了,平时还要务农,我是个庄稼人,除了务农还要唱戏。”

  刘满仓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也是甘肃省国家级非遗项目“通渭影子腔”第七代传承人。他一生只做三件事——耕田、做皮影、整理民间剧本,农耕之余搜集整理剧本100余本、勾绘皮影图稿300余副、刻制影人300余件。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祖传七代、延续二百年的灯影戏手艺不能失传,再苦再累、再困难也要传承下去。

  从耳濡目染、祖传家教到登台演出,再到致力于保护性挖掘研究整理,刘满仓毕生传承着光影下的一颗匠心,是“通渭影子腔”的“守”艺人。2018年,刘满仓被国家文化旅游部命名为皮影戏通渭影腔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满仓表示:“因为国家给了我这么大的荣誉,我要对得起这个名誉,对得起这个称号,我现在别无所求,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搞这几件事情,不但要做好,还要做大做强。”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