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临洮县

甘肃临洮县:撂荒地变良田,老百姓心里甜

 2022/04/12/ 20:25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甘肃频道

  王锦涛 王亚海

  清明后,驱车穿行在甘肃临洮县的山川田野,过去的一些撂荒地,有的建上了整齐划一的钢架大棚,有的建成了高标准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临洮县坚持把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临洮县委书记许树德说,当地念好“种、转、营、治、复、托”六字诀,以撂荒地综合治理保障乡村振兴。

  念好“种”字诀,种地务工两不难

  连日来,峡口镇抢抓春耕生产的有利时机,依托临洮县得军农机服务合作社,大力开展撂荒地整治。

  正在组织机手耕作的临洮县得军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陈得军说:“今年以来,我们发挥合作社的优势,开足马力加大撂荒地综合整治力度。目前,合作社210台农机具全部投入使用,已整治撂荒耕地2000亩。”

  陈得军告诉记者,他们对所有的撂荒地进行三遍作业,深松一边、旋耕一遍、种植一遍,县上按照一亩地2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有效保障了合作社的正常运转。

  临洮县农机中心主任康维东说,现在农村里的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一到农忙时节,打工的人员出不去,留守人员又因为地多人少无法按时耕种、收获,造成“两头受损”。

  针对这些问题,临洮县深入推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合作金融“三位一体”农村综合改革,构建起了以耕种收服务、农机人员技术培训、农机具维护为主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在18个乡镇组建成立52支农机服务队,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农机服务队队长,采取“机械入股、统一派工、单机核算、定点维修”的方式,为群众提供耕种收全覆盖农业机械化服务,有效破解了群众“在家种地收益低、外出务工地撂荒、种地务工两难顾”的问题。

  同时,该县在开展入户走访、重点工作推进的过程中,组织镇村干部积极宣传讲解《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和相关政策,不断提高群众思想认识。

  截至目前,已通过引进农机社会化服务的方式,动员群众复耕撂荒耕地2231.5亩,预计可实现产值89.26万元。

  念好“转”字诀,盘头山迎来“麦香飘”

  阳春三月,辛店镇上杜家村盘头山已有了浅浅的绿意,鳞次栉比的梯田间,数台旋耕机正在来回耕作。

  看着翻耕好的松散的土地,今年60岁的上杜家村村民江书明感慨万千,他家在盘头山有六亩耕地,曾经在老一辈庄稼人的营务下,到了麦收时节,漫山遍野都麦浪滚滚。

  近年来,孩子们纷纷外出务工,自己和老伴儿年事已高,在勉强种了几茬胡麻、玉米之后,不得不放弃耕种。看着撒过汗水的田地长满杂草,这对于跟地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江书明来说,是心里的一个结。

  去年,在辛店镇干部的动员下,临洮县宏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算流转上杜家的800多亩撂荒地。江书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去合作社咨询,并当场做了决定,“不管租金多少,只要地不荒就行!”

  连儿湾乡积极引进建福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富田农机专业合作社,与40多户群众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平整撂荒耕地1500亩,计划规模化发展荞麦、小杂粮等绿色优质特色产业。

  针对相对集中连片但条块多,农民一家一户种植产出少效益低而导致的撂荒地,临洮县引进有意愿、实力强的合作社,组织群众和合作社签订土地流转协议,按照“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撂荒地交由合作社统一复耕代种,开展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

  念好“营”字诀,“荒地”变“金地”

  沿川子,是临洮县一个和“川”没有半点关系的纯山区村庄,早在2004年撤乡并镇时撤掉的沿川子乡是其曾经的辉煌。现在的沿川子村,和山区很多村子一样,也出现了不少撂荒地,而且六成以上撂荒地高低不平,零星分布的小地块无法规模化发展。

  由于地块小,村民牟雪峰一直以种马铃薯和玉米为主,这样的“小农经济”多年来只见汗水,看不见同等回报。久而久之,牟雪峰的三亩地只能撂荒。

  开春以来,八里铺镇引进临洮狄道康元循环农业公司,由公司出资规范流转群众耕地2000多亩,借助企业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优势,按照“种植+加工+养殖”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进行经营。目前,该公司已完成深松旋耕1716亩,合并分散小块土地380亩,计划发展黄芪、党参等中药材标准化种植。

  “现在撂荒地种上了,自己还能在公司打工,一个月挣两三千元”。牟雪峰高兴的说,咱们庄稼人还是庄稼人,种的还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这些家业,但是收入是之前没法比的。

  同时,八里铺镇充分利用村民废弃院落、空闲宅基地和农作物秸秆,打造肉羊、蕨麻猪等繁育养殖基地,发展颗粒饲草料加工销售产业,多方式打造“环境节约型”经营模式,在有效解决村庄“空壳化”的同时,促进“荒地”变“金地”。

  目前,全县共引进企业4家,完成撂荒地治理2550亩,预计可实现年收益102万元。

  念好“治”字诀,盐碱地变“金土地”

  春日的阳光下,位于新添镇潘家庄村的产业综合体(一期)项目,一座座整齐的钢架大棚反射着耀眼的光芒,大棚里一簇簇绿油油的花菜、萝卜正孕育着第一轮收获……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片荒芜的盐碱滩。

  新添镇党委书记何小红介绍,以前,潘家庄的几百亩河滩地多年积水,盐碱化严重,群众只能“望洋兴叹”。去年以来,我们将零碎的小块土地经过统一规划,整合划分为17块宽60米的条田,搭建双层钢架大棚454座,有效提高了土地集约化、宜机化水平。

  “现在村上开挖了排碱沟,修好了田间配套设施,宽敞的水泥路直通大棚门口,老百姓劳作非常方便。”新添镇上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师荣新说,目前基地的34棚花菜将在五月上市,按照每棚每茬4000公斤来算,预计每棚收入达到一万两千元。

  针对部分受水利设施老化、土地盐碱严重等因素制约,群众自行治理难造成的撂荒地,临洮县积极争取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产业综合体、土壤改良治理、蔬菜种植基地建设补助等项目,加快解决低效耕作转型难问题,盐碱地变成了“金土地”。

  “我们采取群众自行耕种和合作社流转经营两种模式,对整治后的耕地进行统一划分和集中流转,引导群众发展设施蔬菜,预计亩均增收6000元以上,实现年产值400万元以上。”何小红说。

  念好“复”字诀,苗木地复归“麦粮田”

  临洮是有名的“中国花木之乡”,花木产业是重要的特色产业之一。然而近年来,由于苗木种植面积不断累积,导致苗木过剩,销售难,部分农田撂荒。

  在认真排查摸底的基础上,临洮县研究制定了《加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排查整治工作方案》,明确了责任主体、任务目标和工作措施,通过下发清理通知、责任包干到人、签订承诺书等方式,分类逐块稳妥有序引导群众清理腾退、恢复耕种。

  为了减少苗木企业和农户的损失,临洮县想了多种办法消化待清退苗木。一是县上拿出2800万元的政府扶贫资金,收购0.8-1.5米的可利用苗木200万株用于马衔山16个村为期两年的生态修复工程;二是结合春季造林,采购苗木用于绿化;三是引导企业和农户将质次苗木砍伐后交售到县上的生物质燃料厂。

  新添镇镇长包卫兵说,对于清除耕地内苗木的政策,农户们都非常愿意,种植小麦、蔬菜、马铃薯等粮食作物,既能保证粮食自给自足,还有一定收入,因此群众的认可度非常高。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已清退苗木恢复耕地2848.9亩。

  念好“托”字诀,小农户融入大集体

  近日,龙门镇抢抓当前春耕时机,组织镇村干部、帮扶队干部、党员群众集中整治撂荒地,大力发展春耕生产。

  为确保撂荒地全部复耕复种,龙门镇新永村正组织干部群众修通一条400米的便道。新永村党支部书记陈小兵说:“在前期排摸时,我们发现对坡社的12亩地由于路道崎岖不便,长期处于撂荒状态,村党支部积极与4户承包责任人沟通,由村集体进行耕种。为方便农用机械通行,今天租用挖机修便道。”

  看着眼前正在整治的撂荒地,龙门镇镇长黎晓峰期待地说:“这几年生态环境好了,雨水充足,这些撂荒地全部复垦出来种上马铃薯、玉米等农作物,肯定能大丰收。”

  针对农村失能家庭无人种地、因病因残无力种地的问题,临洮按照“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由村级党组织牵头,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将群众撂荒耕地交由村级富民产业专业合作社统一托管经营,确保撂荒地应耕尽耕、应种尽种。

  同时,按照“三变”改革思路,将群众土地资源和村集体托管成本折股量化,经营土地所得收益按股权向村集体和群众分红,以托管经营土地取得的“村集体经济增收+群众效益分红”的方式将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利益“绑”在一起,在有效解决“无人种地”和“谁来种地”问题的同时,不断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渠道,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