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岷县

山沟沟里来了“海归”第一书记

 2022/01/07/ 18:21 来源:定西日报 作者:安利强 傅雯博

  □ 安利强 傅雯博

  冬日的张家堡村,寒风猎猎,天空中不时飘着一星半点的雪花。在张家堡村村北头的清水镇郎家庙小学,一位特殊的老师正在为孩子们上课,课堂气氛十分热烈。他就是中国进出口银行选派到岷县任职的驻村第一书记贾春旺。2021年5月,31岁的他从千里之外的北京来到岷县清水镇张家堡村,正式开启了人生中一段崭新的篇章。作为一名出过国、留过洋的“90后”海归硕士,一开始连当归、黄芪、党参也分不清楚的他,多半年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带领张家堡村村民走出了一条致富增收之路,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

  “我特别喜欢这个老师给我们上课,他还给我们教了葫芦丝,我希望他以后常来。”郎家庙小学六年级学生张慈娟开心地说。

  “我也特别喜欢来自北京的这个叔叔,他经常来给我们上课,他是我们村上的帮扶队长,我希望也能像他那样,去外面看看,回来建设我们的家乡。”同是六年级的学生王文梅满是激动地说。

  贾春旺从小学习钢琴,自学萨克斯、葫芦丝等乐器。驻村不久,他发现郎家庙小学英语老师很少,同时缺乏专业的音乐老师。凭借丰富的学习经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他主动与学校沟通衔接,在做好驻村帮扶工作之余,兼职当起了教师,培养孩子们的英语和音乐兴趣。

  贾春旺在英国班戈大学留学6年,回国后,他一直在中国进出口银行总行上班。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他,刚开始驻村时连村里产的中药材种类都分不清楚,和老百姓打交道也难免有些不适应。村里人听说从北京来了个高材生,还是留过洋的“海归”,大家心里都泛起了嘀咕——这个年轻人吃得了苦吗?不过,没到一个星期的时间,他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打消了村干部和老乡们心里的疑虑。到岗后,他迅速投入工作,熟悉政策、寻找项目,不叫苦不说累地为大家办了一件又一件的实事。走村串户、炕头院落,贾春旺把村民当作自己的亲戚来看待,他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扎到这片土地里。

  “转眼间来张家堡已经六个月了,从起初的因陌生而有距离感,到现在的特别熟悉,我几乎已经成了一个地道的张家堡人。”贾春旺微笑着对记者说。

  在村里,最让贾春旺牵挂的是11岁的曹俊熙。小俊熙患有癫痫,母亲离家出走,父亲在外打工,爷爷奶奶又年迈多病,家境比较贫困。在得知具体情况后,贾春旺便成了小俊熙家的常客,了解病情、嘘寒问暖,帮办一件件实事,小俊熙全家人眼里都有了光。

  小俊熙爷爷曹贵龙激动地说:“帮扶队的干部们对我们特别关心,就像我们的亲人一样,经常到家里问寒问暖,有时候我想不到的事情,人家帮扶队就想到了,尤其今年我过生日的时候,我自己还没想到,帮扶队就给我送来了礼物。”

  张家堡村位于清水镇西北部,地处大山深处,村子里有大面积的草山,发展养殖业得天独厚。村民张万平是村子里发展养殖业最早的几户人家之一。苦于没有本钱,加之张万平胆子小,怕担风险,养殖方面一直不见起色。贾春旺来到村上后,一直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还承诺帮忙贷款,把产业做大做强,“这个老张呢,在我们村养羊比较早,也非常有经验,现在养了有一百五六十只了。但是我们一直想让他扩大规模,可能他在转变观念上还需要我们再加把火,然后争取给他增加到四五百只,这样就成规模了。”贾春旺说。

  最终,经过贾春旺和村两委的分析研判、鼓励劝说,张万平终于下定了决心。

  “听帮扶队的,我把这个场地再扩建一下,然后再增加些羊。我想再建一个合作社,带动一些村上的村民养殖,把我的羊给他们分出去,让他们代养,生了羊我们互相分个利润,他们卖不出去的我再给他们代着卖,这也就是我现在最大的想法。”村民张万平说。

  据贾春旺介绍,乡村现状中的薄弱点正是因为产业的贫瘠,人才的流失以及文化凝聚力的薄弱所造成的。所以他们确立了产业富村、文化强村、实干兴村的发展思路,“让乡村‘活’起来,不仅仅要用好产业政策,做好产业的升级换代,我觉得更要让乡村‘实’起来。以优秀的文化凝聚人心,以好的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乡村振兴就是要唤回百姓对乡村的深情,吸引更多人才,让更鲜活的血液注入到张家堡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经过半年多的相处,在百姓眼中,这个“海归”书记俨然成了自家人。贾春旺说,党中央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张家堡村不会掉队,他和乡亲们要加倍努力,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