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渭源县

在机制创新中趟出致富新路子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渭源县上湾镇人民政府

 2021/03/15/ 16:54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文爱凤

  ■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文爱凤 

  鸟瞰上湾大地,高山褶皱起伏连绵,道路曲折蜿蜒,红土裸露,植被稀疏,70%以上的土地是山地,绝大多数地区生态脆弱、自然条件差,让世居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久困于穷。2013年底,全镇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913户762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3.02%。

  近年来,上湾镇干部群众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趟出了一条贫困边远乡镇的脱贫防贫之路。2019年底,全镇所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全部达标,贫困发生率下降为0,全镇全面实现脱贫摘帽。

  精准施策

  易地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三山两水一垧田,砂石满地路蜿蜒。”这是上湾镇大多数贫困户曾经的生产生活真实写照,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广种薄收,群众吃着“望天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想脱贫先得挪穷窝,针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难题,易地扶贫搬迁是上湾镇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环。

  2014年伊始,春寒料峭,土地还没解冻,上湾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破土动工,该搬迁点位于毗邻镇区的侯家寺村,原来是一片广袤的滩涂地,但依山傍水,气候温暖,有着丰富的水、光资源,适宜群众居住和后续产业发展。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建设,到10月份建起了87座砖混结构的二层院落。白墙黛瓦、屋舍俨然,当年有42户群众喜迁新居。

  之后,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接续推进,到2018年底,全镇共投资1.3亿元,建成4个安置点,形成了南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668户3006名群众喜迁新居,其中贫困户402户1609人。为有效提升易地扶贫搬迁质量,上湾镇在易地搬迁安置区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镇党委的龙头作用,按照打造“全省易地搬迁示范乡镇”和“全省乡村旅游重点乡镇”的目标,制定了易地搬迁规划与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同步配套建设学校、巷道硬化、信息通讯、健身场所等基础设施,群众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提升。同时积极践行“两山理论”,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色小镇,建成了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耕文化、孝道文化等内容的宣传长廊和国旗一条街,建成了漫坝河旅游风情线和全市首个开放式、体验式的党员党性教育实践基地,依托交通区位优势,盘活物流园区、农贸市场、智能连栋温室、水上公园等资源资产,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并积极打造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并已通过市上初步验收。

  如今南谷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扶贫安置区内,一排排白墙青瓦的庭院鳞次栉比,大街小巷,不染纤尘;一座座现代化的智能温室映入眼帘,水上公园内景色宜人,玫瑰园内香气四溢;络绎不绝的游人不时从身边走过,赏田园、享农趣、感民俗、品乡味、悦村韵.....昔日人烟稀少的滩涂地已经成为吹落黄沙的“金窝窝”。

  机制创新

  产业发展趟出脱贫致富路

  由于搬迁户主要来源于上湾镇深山区,搬迁初期许多农户虽然搬离了“穷窝”,但还是依靠原来的几亩薄田生活,“搬小不搬老,生活两头跑”的现象比较突出。

  为了让群众“搬得出、有就业、逐步能致富”,镇上围绕脱贫攻坚战略的总体要求,坚持“挪穷窝”与“兴产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脍炙人口的经典谚语,已成为上湾人司空见惯的生活故事。凡来这里的游客,都会慕名而来采撷几朵姹紫嫣红的玫瑰,或赠亲朋,或赠爱人……与此同时,大批量的玫瑰远“嫁”兰州、西安等地的花卉市场,备受青睐。在玫瑰产业园务工的贫困户边玉霞在家门口每天可收入80多元,年收入2万多元,还能照顾孩子和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过上了幸福生活。

  走进上湾镇陇源红沙棘加工厂,一堆堆红艳艳的沙棘果见证着丰收的希望。现代化的生产线上,一桶桶金黄的沙棘油涌动着美好的“钱景”。公司负责人张小龙说:“目前我厂年生产沙棘油50吨,生产总值3000万元以上,同时带动周边近百名群众通过季节性务工实现增收。”

  产业扶贫是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根本之策和根本出路。上湾镇从后续产业抓起,坚持把培育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核心保障,积极探索,逐步完善带贫机制,率先成立了兴农国有农投公司,采用“政府+国有农投公司+联合社+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经营主体+农户+保险”的多方融合推进机制和“五分一统一标三提高”运营模式,培育建成了沙棘加工、户用光伏、扶贫车间、设施农业、乡村旅游等5个特色产业,统筹晋渭帮扶资金建成天启纺织等4个“扶贫车间”,为易地搬迁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400多个,走上了“土地流转保底、就地输转务工、合作经营增收、农户企业共赢”的发展路子,为群众增收带来了一渠活水,搬迁户人均收入从搬迁初的3300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万元以上。特别是建成总投资1904.56万元,占地面积300亩的南谷玫瑰科技示范园成为上湾镇新型设施农业代表,“渭水南谷”商标也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核准注册。如今“渭水南谷”的品牌效应日益凸显,上湾镇扶贫产业发展逐步从“星星之火”变成“燎原之势”。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2019年5月21日,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议在上湾镇观摩。2019年8月30日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现场推进会也将上湾纳入观摩点观摩。

  俗话说:“家有良田万顷,不如薄技在身。”为了让广大群众学到一技之长,上湾镇积极争取资金460万元建设了渭源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2018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2100人次,辐射带动8000余人,600多人通过培训输转到福州、新疆等地外出“淘金”。2020年5月,渭源县乡村振兴人才培训中心被省农业农村厅评选为“全省农民培训示范基地”。

  党建引领

  组织建设筑牢攻坚桥头堡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能有战斗力。

  近年来,上湾镇认真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钉钉子精神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镇基层组织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尤其是打造高标准党群服务中心11个,为民服务能力全面提升,9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收入稳定超过1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后劲更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成效明显,同时通过“一选两聘”形式选聘村文书5名,配置专职化党组织书记2名,11个村全部实现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肩挑”,村级干部队伍进一步优化,切实达到了通过落好基层组织建设“关键子”,激活脱贫攻坚“一盘棋”的目标。

  针对党员作用发挥难的问题,上湾镇以深化“三链”建设为抓手,积极推动建立南谷现代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将17名致富能人党员集中到产业发展一线,通过建立“五双两确保”模式有效促进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切实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为进一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活“造血”机制,镇上进一步创新村级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机制,制定村集体经济资产收益使用监管办法,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原则,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引导贫困户通过参与劳动获取报酬,全镇共开发保洁员、护路员等村级公益性岗位368个,岗位工资2000-6000元不等。同时强化引导,在全镇范围内建设“家美积分超市”12个,落实积分制管理,为文明行为打上“价格标签”,定期开展脱贫示范户、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群众按积分兑换所需生活用品,以物质奖励助推内生动力养成。

  如今的上湾,脱贫的春风漫过千沟万壑,“渭水南谷”玫瑰成为一块金字招牌,远销省内外,南谷新村内,整齐划一的两层小楼,宽阔的健身广场上欢声笑语;一条条崭新的公路蜿蜒在绿水青山间,为百姓打开了“绿色通道”,绿水青山逐渐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雄关漫道真如铁,勤劳勇敢的上湾人民将继续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书写“上湾答卷”。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