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渭源县

待到“薯”花烂漫时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梅

 2021/03/09/ 17:38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 漆曼丽

  待到“薯”花烂漫时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晓梅

  ■ 新定西·定西日报记者 漆曼丽 

  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李晓梅,依托当地特色优势产业艰辛创业,发展成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领头雁”。她探索推行“公司+”扶贫体系,在轮椅上书写传奇人生,有力助推了当地脱贫攻坚进程。

  甘肃渭源是“千年药乡”“党参故里”,是享誉全国的“中国党参之乡”和“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在定西,有这样一种说法:“定西有三宝,洋芋、土豆、马铃薯。”实际说的是定西马铃薯产业的唯一性。为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做大企业带动群众增收,她开始了转型蝶变之路——马铃薯种薯繁育。2008年,李晓梅投资200多万元注册成立了渭源县田源泽马铃薯良种合作社,开始了马铃薯良种繁育及推广。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她的事业顺风顺水的时候,一场车祸让她永远失去了站起来的能力。可善良的她心中放不下合作社的业务,忘不了对乡亲们按订单收购马铃薯的承诺。“不能让马铃薯像以前一样冬天喂猪夏天烂!”想起乡亲们焦虑的面容,康复不到一个月的李晓梅毅然选择赶回渭源,坐着轮椅一一上门兑现种植合同。

  杨庄村的邓永寿是最早和李晓梅的合作社签订种植订单的农户,大儿子上大学的学费是这位庄稼汉当年最大的“揪心事”,按照订单保护价,这一年,他收入过万,掰指头一算竟然比往年增收近一番。后来,他总是第一个将自己的红指印摁在有政府签证的合作社订单上。

  就这样,李晓梅用诚信和真情赢得了越来越多群众的信赖。为了保证老百姓的最大收益,她的合作社除了免费提供种子、化肥、农药、技术外,还保销售,探索出了“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农户不需投入,只要按标准种植,收获后按照高于市场价10%收购原种。这样的订单模式,让农户吃上了“定心丸”。短短几年,合作社在县内多个乡镇发展马铃薯标准化种薯示范基地,每年带动周边乡镇8500多户农户和8000户合作社会员增收,户均增收5600元以上。

  渭源县是六盘山片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定点扶贫县。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渭源访贫问苦,作出了“让我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重要指示。当天,总书记深入到甘肃田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时殷殷嘱托:“要努力做好甘肃的马铃薯产业,做精做深,做大做强”,并对公司“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公司负责人李晓梅永远记着这一天,坐在轮椅上的她,心中再次燃起了发展马铃薯产业带动群众脱贫增收的激情,鼓起了企业远航的风帆,在推进产业扶贫开发、带动群众稳定增收上走出了一条可圈可点的新路子。

  从一粒种子到一亩薯田再到一包粉丝,公司实现了良种化繁育、标准化种植、主食化加工,田园化旅游,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李晓梅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她探索并为之倾注一腔心血的多种带贫模式,成为渭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这一殊荣最成功的案例,她累计带动群众增收1.8亿元左右。目前,公司在县内已建立马铃薯良种基地38000亩,马铃薯商品薯基地39000亩,带动贫困户12500户发展马铃薯产业,户均年收入5200多元。2019年,她又与东乡县政府签订协议,投资建设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帮扶东乡县贫困户脱贫致富。

  贫有百种,困有千样。李晓梅深知,要让广大贫困户实现真正意义的脱贫,扶智扶志尤为重要。为此,她在目前企业周转资金还非常吃紧的情况下,筹资600多万元,持之以恒地组织开展马铃薯种薯科学生产技术为主的农村适用技术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免费培训,先后免费培训农民群众2万多人次,提高了农民群众的自主创业和就业能力。

  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李晓梅始终牢记肩负的社会责任,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弘扬企业光彩精神,在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中先后捐款、捐送物资30多万元。与此同时,她还为当地贫困村捐钱、捐物,为贫困户免费投放马铃薯良种,每年为未就业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累计用在公益事业上的投入500多万元。

  近年来,李晓梅先后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自强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等二十多项荣誉称号和奖项。2021年2月25日,李晓梅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