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通渭县

通渭罐罐茶小记

 2021/02/08/ 10:11 来源:定西日报 染尘

  □染尘

  通渭罐罐茶,喝之者,为品味、为讲究。通渭罐罐茶,喝之者,为味道、为乡愁。通渭罐罐茶,喝之者,为根脉、为风骨!

  茶为“中国咖啡”,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皆风靡之。通渭人喜喝茶,尤以罐罐茶最具特色,最具魅力,最具味道。今略述之,为诸君解馋虫、续乡愁耳!

  通渭罐罐茶,魂在茶。今市之茶,品种百千,价格殊异。然罐罐茶之茶,不在价格,不在种类,而在适宜。价不能高,价高者不耐;时不能新,时新者不酽。味道要苦,越浓越好。茶色要红,越沉越好。要苦而不涩、红而不俗,久煮而味不淡,多水而色不减。

  通渭罐罐茶,精在罐。顾名思义,必得用罐。此罐者,不用金银,不用瓷陶,非砂罐不可。罐形圆锥,上小下大,口紧座宽,大小为一手环握略显不足,容量为不足百毫升而已。此罐专称为“曲曲罐”,为专用、为最佳。盛茶之具,不是杯,不是碗,为一盅。精细之瓷,上大下小,略大于酒盅,愈小愈妙。盛水之具,非壶非桶,名曰“pia子”,吾亦不知其字,权以音代之,待知之者教之。

  通渭罐罐茶,根在具。熬茶之具,首当火盆。初为泥盆,用红浆泥,混以毛发,捏制成形。后用铁盆,直径约六七十公分余。皆圆形、三足、三耳,中间略凹。后用火炉、电炉、仿真炉,窃以为已失罐罐茶之根基矣!因加热在罐侧,又因茶需反复熬,故有一专用器具,名曰“压茶棍”。树枝雕削而成,粗稍逊于筷而略扁,高略长于茶罐约寸余,太短则茶气灼指,过长则比例失调。

  通渭罐罐茶,韵在火。非电非煤,火必用木。三根废木,品字摆放,成鼎足之形。夹角之处,置一碎瓦片,用以放茶罐。点火开盘,火苗乱窜,时舔罐边。烟雾缭绕,喝茶人如坐云端。吹气鼓火,灰烬翻飞如孤鹜满天。冬日时,盘坐于炕头,满屋烟火味。夏凉时,斜倚于檐下,一院茶味香。偶有年幼儿孙,抢起柴火,满院飞奔,天伦之乐,暖意融融。

  通渭罐罐茶,意在食。下茶之吃食,谓之曰“垫茶”。垫茶之物,以油饼子为最高档,然以熟面为最古朴。熟面者,以莜麦面为主料,佐以其他辅料,炒制至熟而成。盛一碗、插一勺,置于案头。舀一勺面,含于口内,屏呼闭息,倾茶入口,咀嚼搅拌,满齿生香,吞咽入喉,方能言语,极具趣味。

  通渭罐罐茶,妙在技。不能叫泡,不能叫煮,只能谓“熬”。首次添水,不能满溢,六七分可矣。伺水初沸,置茶于掌,互搓成沫,投之入罐,再添水至满。初茶不饮,将茶与水俱倒入茶盅,再回倒入茶罐,美其名曰“回茶”。再等片刻,靠火半边茶又沸,水顶茶沫,突突声响,如鱼吐泡,水点溅至火上,亦噗噗有声。渐至茶沫冒出欲坠之时,急用“压茶棍”拦头压下,捣入罐中,略加搅拌。如此反复,周而复始,至三五遍、六七遍,方捏提茶罐,依次倒茶入盅,每人数滴,或十数滴而已。茶成之时,以浓稠而不滞、线形而不断为最高境界。倒茶之技,以人皆有之、不偏不倚为最高水平。

  通渭罐罐茶,贵在礼。喝罐罐茶者,必为家中最长辈。如多人皆喝,必按长幼辈分依次排序。父辈长尊者盘腿而坐,揉茶、添水、把盏。儿孙媳侄辈殷勤伺候,摆盆、打水、生火。农忙时节,优先喝茶者,必为家中主劳力、从事重体力劳作者,借以歇乏、蓄力、提神。茶水之中,饱含孝亲之理、恭悌之情、夫妻之爱、家承之意、伦理之教。盅虽小,理则大、情亦深、意更足、教常至、道已立矣!

  通渭罐罐茶,趣在聚。家中来客,必以罐罐茶待之。三五老汉,围盆而坐。主人操持,客人受之。乡谈俚语,家国大事,评头论足。然终其茶局,谈论完结者,二三事而已。盖因讲述之人,才挑起话头,既舀面入口,则必待其饮茶冲咽、深吸换气之后,方能再言;或其端茶摩挲,缓缓入口,嘬舌品鉴,慢回之,深咽之,慨叹之,方欲再言;或其拿起烟杆,徐徐装烟点火,深吸一口,烟入喉入肚、入肺入心,循环一毕,从口鼻喷射而出,长叹一声,惬意透骨,方会再言;或因前之几环节之盘亘,所提话题已远,所讲话语已忘,又从头叙起,如此反复,言者不以

  繁,听者不觉烦,叙旧怀故而已,乐在其中。

  末了,用剩茶剩水,浇于火头之上,“扑哧扑哧”数十声,则火熄水尽、茶罢人散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