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安定区

走向世界的“中国药都”——定西中医药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纪实

 2020/09/04/ 17:4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焦旭周

走向世界的“中国药都”

——定西中医药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纪实

  汉唐古韵,丝路雄风,黄河文明滋养中华;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誉满神州;“千年药乡”,中国药都,这里是甘肃定西。

  定西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资源富集区、人工种植主产区、仓储物流集散地,有上千年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尤其是渭源县、漳县、岷县等区域属南温带半湿润区,海拔高、气温低,降雨相对充沛,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丰富,是道地药材种植的优势地带。

  近年来,定西市立足深厚的中医药文化积淀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充分利用道地药材主产地的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医药产业,扎实推动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中医药产业聚集和规模扩张的历史性跨越,走出了一条从“千年药乡”到“中国药都”的崛起之路。

  发挥道地优势 传承“千年药乡”

  一把草药、一根银针,护佑着一代代中国人。定西岷县所产当归入药已有1700多年历史,世称“岷归”,享有“岷归甲中华”和“中国妇科人参”的美誉;陇西县等地生产的黄芪被称为芪中精品,南北朝时期梁代大药学家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载:“黄芪第一出陇西”;渭源县所产白条党参因其体胖梢长、皮肉坚实、品质优良而远近闻名。岷县、陇西、渭源三县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中国黄芪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

  在定西,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50万亩以上,占全省种植面积的二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共有各类中药材品种439种。2019年,全市建成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121万亩,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10万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中药材总产量达33.3万吨,总产值34.5亿元。近年来,先后制定申报颁布中药材省级地方标准56项。其中,2019年新制定颁布了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红芪五个道地药材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

  今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没有特效药和疫苗的情况下,我省中医药大显身手,摸索出了以定西三大主栽道地药材当归、黄芪、党参为主的扶正避瘟方、宣肺化浊方、益肺健脾方等“甘肃方剂”,形成以中医药为特色、中西医结合救治患者的系统方案,有效提高了患者治愈率,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发挥仓储优势 构筑“天下药仓”

  “药到陇西最全,储在陇西才优。”2009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对“中国药都”核心区陇西县中药材仓储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定西气候条件独特、交通便利,是中药材存储的“天然药仓”。得天独厚的贮藏和区位优势,催生了仓储物流的快速发展,“南药北贮”格局在这里悄然形成。

  近年来,定西市一方面扶持现有的仓储企业广泛采用辐照灭菌、低温干燥、红外线干燥、低温充氮等先进储存技术和建筑新材料,对传统仓储库进行改造扩容;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有实力的企业,扩大仓储规模,提升静态仓储能力。陇西康美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九州通岷归综合产业园、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智能云仓”等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先后落户定西,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贮藏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药仓”。一座座仓库里不仅储满了当归、黄芪等地产药材,而且还储存了大量川芎、白术、白芍等南方药材品种。

  目前,全市建成中药材烘干设施188座,千吨以上中药材现代物流仓储企业30多家,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其中,陇西县静态仓储量达到80万吨。

  发挥市场优势 成就“西北药市”

  一行青史一句诗,一寸江山一味药。从千家万户的田间种植到人头攒动的村镇集市,从商贸市场到加工车间,从传统销售到电商平台,定西中药材通过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将定西地产道地药材及其加工产品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及国际市场。

  目前,定西已建成了以陇西首阳中药材交易中心、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等5个中药材市场为龙头,以产地集贸市场、各乡镇收购网点、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全市中药材交易正在向规模化、现代化方向迈进。

  2019年,全市中药材交易量100.8万吨,交易额200.4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6.1%、2.8%。建成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以首阳中药材、会川中药材、岷归综合产业园三大实体交易市场为主,探索推行“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的服务模式,为扬子江药业、广药集团等2000多家上下游产业客户提供60多个药材品种的交易、交收服务,累计完成线上交易额3.73亿元,有效解决了产业上下游客户信息不对称、商品质量不确定、融资难、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截至目前,中药材已成为定西市电商网销的主要产品,占全市电商网销产品的86.9%。全市累计开设涉及中药材网店3091家,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中药材及其产品,交易额达1.6亿元。

  发挥区位优势 打造“中国药都”

  继古泽今,医脉流长。近年来,定西市依靠区位优势,努力建设甘肃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核心区,全力推动了中医药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取得了较好成效。

  如今,初具规模的园区化发展推动定西中医药品牌化效益逐步扩大,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助推脱贫攻坚的首位特色产业,并逐步成为推动定西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

  目前,全市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加工企业74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户,规模以上中医药加工企业28户。2019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医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3亿元,产值增加值6.99亿元,6家制药企业共有药品批号339个,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保健品、药妆等多个系列。同时,还组建成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取得科技成果172项。其中,陇西县政府与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团联合组建了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成为全省首家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物流、提取等全产业链的第三方公共平台。此外,全市共有中药材商标33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曾作出评估,“陇西中药材”区域品牌价值达到90.84亿元。

  在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同时,定西市按照“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的发展思路,逐步打造集康复理疗、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药膳食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服务模式,构建“人人学中医、户户种药材、处处搞康养、层层兴岐黄、县县做产业”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定西建成中药产业与中医事业齐头并进、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全力打造“中国药都”。

  发挥平台优势 搭建永不落幕的药博会

  8月27日至8月29日,第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在陇西县落下帷幕。1个主会场(陇西)、3个分会场(上海、广州、昆明)、300余家国内外中医药企业和业内人士在线参与招商推介活动,为中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共创中医药产业发展的美好未来。

  与往届不同,受疫情影响,本届药博会创新搭建了“药博会在线”平台,集中实现了网上药博会、新闻中心、媒体发布、论坛活动、线上展览、视频直播及回顾、招商引资、品牌合作等10余项功能。同时,搭建23个虚拟展馆齐聚线上,展特色、树形象、促交流、谋发展,共同推动甘肃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走出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断为“弘扬中医国粹,呵护人类健康”贡献甘肃力量,提供中国智慧。

  本届药博会共签约招商引资合同项目39个,签约金额达48.8亿元。定西正立国际医养中心建设项目、定西珍宝岛岷县陇药产地加工项目、张掖临泽熔盐盐砖大健康项目、西和县苏合镇半夏产业园项目等8个具有代表性的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此次药博会通过中医药新政策新标准新技术新产品发布论坛,发布了甘肃大黄、枸杞、肉苁蓉、苦水玫瑰4个道地药材标准和《甘肃省中药材标准》(2020年版)等行业标准。论坛还邀请多位专家解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最新政策、发布相关标准,介绍新技术和新产品。

  多年来,定西举全市之力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和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聚集各类发展要素,鼓励科技研发创新,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努力营造亲商、爱商、安商、护商的良好环境。此次药博会签约投资项目将为我省中医药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定西市由中医药资源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迈进。众多中医药企业也定会在定西这片沃土上发展壮大。  

  正如“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所说:“举办药博会,展示了甘肃良好的中医药文化底蕴和产业优势。相信甘肃中医药产业发展前景将会更加宽阔和光明!”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中国药都”正在陇原大地崛起,定西中药材正在走出国门迈向世界。

  (焦旭周)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