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丁陆军 通讯员 景艳红
近年来,定西市委、市政府按照甘肃省创建国家中医药产业发展综合试验区的部署要求,紧盯“中国药都”“康养定西”目标,坚持“以医带药、以药促医、医药并举、药医共荣”,突出产业事业融合、规模质量并重、传承创新并举、中医西医结合,不断优化完善中医药工作思路、措施办法、制度体系,全面推进标准化种植、加工、检测、储藏、应用,实现了从种植到应用的全产业链发展。中医药产业成为定西脱贫致富的龙头产业、富民产业,也成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6张“定西处方”和“益气安神饮”贡献了定西中医智慧,彰显了定西中医药的特色优势。
保品质:良种+标准化种植
近年来,定西市中药材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标准化建设不断加强。多途径成功选育出当归、党参、黄芪、板蓝根等中药材新品种15个,选育水平达到国内领先,三大中药材新品种示范种植均占到60%以上。引进和驯化野生中药材品种120多个,试验研究了10多个品种的综合配套技术,建立示范种植基地50个。2020年,共建设各类道地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9.975万亩。
为保障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对已制定的种子种苗质量、繁育及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等51项技术标准进一步完善,新制定了当归、党参、黄芪、甘草、红芪5个道地药材29个规格92个等级的产地传统切片加工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当归、党参、黄芪3种中药材规范化生产技术规范;正在制定金银花产地标准。进一步推进绿色标准化生产,加快集成组装一批标准化绿色高质高效技术模式,建设全程绿色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2020年,全市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达131.65万亩,建成道地药材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大县6个,涌现出了陇西、渭源、漳县、岷县等多个万亩标准化绿色种植基地。标准化种植大大提高了中药材品质。鼓励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利用撂荒地、林地间隙进行仿野生中药材种植,目前全市推广仿野生中药材种植500亩。
在良种、标准化种植的引领带动下,中药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81.67万亩,较上年增加6.83万亩,其中三大主栽品种分别为当归47.28万亩、党参39.44万亩、黄(红)芪42.48万亩,分别占全省的75%、70%和65%,全国的60%、20%和40%,形成了以岷县为主的当归、以陇西为主的黄芪、以渭源为主的党参三个道地特色优势品种种植带。通渭县2017年引进金银花品种,累计种植面积达10万亩。
在保证药源品质的基础上,全力打造品牌化效应,进一步加大品牌培育力度。今年新增中药材商标17件,达到330件。陇西保和堂药业、扶正药业、甘肃九州天润等7户企业通过了当归、黄芪、党参道地药材认定;积极推进“陇西黄芩”“陇西柴胡”“陇西款冬花”申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陇西一方、中天、惠森、扶正和岷海制药被列入省上陇药大品种大品牌培育目录;岷县顺兴和中药材有限责任公司“顺和牌”注册商标获国家驰名商标。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评估我市“陇西中药材”区域品牌价值达到90.84亿元。岷县出口当归种植示范区通过原国家质监总局审批,成为西北首个、全国第六个中药材质量安全示范区。
保增值:科技+精深化加工
为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附加值,定西市积极引导督促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生产经营企业研发含定西道地药材且疗效确切的药品、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大健康新产品。甘肃华腾医药公司酸枣仁白芍远志颗粒、扶正药业党参黄芪茯苓口服液、中天药业黄芪党参颗粒三个产品相继取得国家保健食品注册文号。贞芪女贞复合饮料、参芪养生茶等药膳包和代用茶等20余款产品正在研发中。
同时,鼓励和支持全市中医药企业积极申报国家专利共计110项,其中授权专利55项。积极与国内30多所科研院校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组建成立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企业实施科技合作项目80余项,在研新药4项,取得科技成果172项。陇西县政府与天津天士力控股集团联合组建了甘肃数字本草检验中心,并顺利通过CNAS认证,成了全省首家中药材及农产品第三方检测平台;今年6月,甘肃九州天润检测有限公司获得甘肃省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成为定西市第二家第三方检验机构。
目前,定西全市持有《药品生产许可证》加工企业74户,省级以上龙头企业21户,年加工产值亿元以上企业6户。6家制药企业共有药品批准文号339个,其中基本药物136个,常年生产91个,产品已发展到中药饮片、配方颗粒、中成药、保健品、药妆等多个系列。全市共有中医药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中医药科技创新型企业6家;扶正药业中药大健康食品研发、岷县顺兴和中药材公司大保健产品研发、陇脉公司归芪参草系列代用茶和煲汤料制备工艺研究等科技项目16个。上半年,全市中医药加工产值14.06亿元,产值增加值3.8亿元。
在提高产品科技支撑力的同时,园区化发展也初具规模。规划建设了甘肃陇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岷县中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渭源县工业园、渭源会川工业园和安定区北工业园等5个以中医药为主的产业园,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积极开展“引强入定”,借力外来资金发展中医药产业。
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要领导亲自带队赴广东、福建、天津、山东等地,深入国药集团、一方制药、广药集团、红日、神威、中国中药等知名制药企业,就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配方颗粒生产、现代制药、现代化仓储等积极开展合作交流,并达成合作意向。目前,全市各产业园区入驻企业已达141户,并积极引进康美健康城、中药材交易仓储中心、中药配方颗粒等中医中药产业开发项目,已投资46.14亿元。全市2020年中医药产业投资项目共20个,总投资43.08亿元,当年计划完成投资11.62亿元,目前完成投资1.71亿元,完成当年计划14.71%。
保收益:线上+线下的市场体系
定西逐步完善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以陇西(首阳江能、文峰康美)为中心,建设集中药材仓储物流、市场交易和大宗中药材电子交易平台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中药材专业市场,并积极支持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创新中药材交易模式,推动中药材交易由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电子交易转变。同时,依托陇西县、渭源县和岷县的中药材仓储、商贸物流优势,利用全市中药材易储存、易装卸运输及药材品质好的优势,加大中药材网上零售。全市已建成以陇西首阳、陇西康美甘肃西部中药城、岷县当归城、渭源渭水源、渭源会川江能等5个中药材市场为龙头,以产地集贸市场、各乡镇收购网点、电子商务为补充的中药材市场体系,上连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和大型药企,下接市内外产地集散市场、加工企业及种植户。
中药材已成为定西电商网销的主要产品,占全市电商网销产品的86.9%。全市累计开设涉及中药材的网店1400家。上半年,全市中药材交易量37.25万吨,交易额70.7亿元,通过电商平台销售中药材及其产品7430万元。
逐步提升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全力打造“天下药仓”。陇西康美现代仓储物流及交易中心、九州通岷归综合产业园、甘肃中药材交易中心“智能云仓”等一批现代仓储物流项目先后落户定西,形成“南药北贮”地域优势。同时,产区中药材专业市场逐步完善了仓储设施,配建了能够基本保证中药材储存质量要求的、与其经营品种和规模相适应的常温库、阴凉库和低温库。目前,全市中药材静态仓储能力达到100万吨,仓储品种320多个。
依托资源优势,当地探索推进中医药与文化旅游、食疗康养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突出打造“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品牌,提出以“两河、两山、两园、一中心”(洮河、渭河源及贵清山、遮阳山AAAA级中医药养生旅游景区,陇西县、岷县等中药种植园,通渭温泉疗养中心)为主线,以各级中医药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宾馆、车站、饭店、社区等N个中医药养生服务体验点为补充,形成“2221+N”的养生体验格局,打造集康复理疗、休闲养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药膳食疗为一体的中医药康养服务模式。
据定西市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定西市将在稳定种植面积、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完善仓储设施、引导线上交易、加大产品研发、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事业融合发展,加快推动中医药产业向药医并重、生物制药和康养保健转变,由农业种植向消费性工业转变,实现从种植到应用的全过程标准化和全产业链开发、全过程监测、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全市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 2020年08月28日定西,从“千年药乡”迈向“中国药都”
- 2020年08月28日直播:第三届中国(甘肃)中医药产业博览会开幕式暨中医药在呵护人类健康中的使命论坛
- 2020年08月28日【甘肃日报评论员文章】大力推动甘肃中医药产业振兴发展
- 2020年08月27日“药乡”发展绽新姿 “药都”崛起正当时——定西市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综述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