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通渭县

通渭 下好就业脱贫“一盘棋”

 2020/08/24/ 14:5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俞树红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俞树红

  通渭县属于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也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如何确保年底顺利脱贫,今年年初,通渭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集中精力,下好就业脱贫“一盘棋”,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上半年劳务收入110036万元,有力助推了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收官战。

  室外秋雨淅沥,室内机声不断。8月12日,记者在探越通渭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就业扶贫工厂看到,100多台缝纫机工人正忙得不可开交。车间里,一边是工人在加工生产森依霖服装,另一边生产探路裤子,一件件成品服装被打包入库。

  刘雪梅边加工衣服边说:“由于两个孩子在县城读高中,我从乡下来县城陪读。孩子去上课时我在家无事,就来工厂打工,一个月有2000元收入,现在挣了一万元。”

  “这里的工人全部是陪读家长,月平均收入二千四五。”车间主任南亚红告诉记者。

  在脱贫攻坚中,通渭县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按照“整合资源、政府下单、农民点菜、部门主厨”的总体思路,在充分遵循培训对象意愿的基础上,围绕县内重点产业和劳务输出用工需求,打造线上线下、县内县外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对参训人员开展“订单式、嵌入式”精准培训,确保参训人员愿意学、能学会、能用上。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探越通渭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参与精准扶贫,被县上认定为就业扶贫工厂,并在义岗、寺子、陇阳、北城、三铺等乡镇建立了就业扶贫车间,采取工资计件、灵活就业等方式带动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自2017年7月招商引进以来,这家扶贫加工厂已成为县上缝纫工培训基地,一个个农民经过培训后,推荐到福清市东西协作基地箱包公司、探越(北京)服装服饰公司、扶贫加工厂、村内“就业扶贫车间”等企业就业,逐步实现就业“放大效益”。

  “公司成立以来,已带动就业358人次,稳定就业1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力38人,残疾人13人。” 探越通渭服装服饰有限公司经理卢亚明说。公司与探越(北京)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投资3500万元,吸纳140名农民工务工,年加工服装30万件。

  记者在工厂看到,一件件品牌探路者服装,就在这里加工生产。该工厂还生产东尚、七匹狼、希努尔、劲霸、科拉思纳、荷马、莱博瑞、CR等品牌服装。卢亚明透露,为扩大就业市场,公司下一步将与河南瑞真发有限公司合作生产假发。目前,项目已启动。届时,开工将吸纳1000名农民工就近务工。

  “今年精准培训劳动力6618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662人),超额完成全年培训任务。真正做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通渭县人社局副局长陈曦谈到就业扶贫,十分欣慰。

  “华川村乡村窑洞旅馆是去年打造的新旅游景点,已安排8名贫困户工作,一人一月两千多元工资,开发一个项目,就多增加几名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华川村支书张瑞华说。

  马营镇副镇长呼士琛认为,在决战脱贫攻坚路上,劳务输转起了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了“学会一种技术,带富一个家庭”的愿望。全镇10683名农民,在新疆、内蒙古、福清、兰州、定西等地务工,今年已创劳务收入1.52亿元。

  据了解,针对有就业意愿,但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贫困劳动力,县上积极争取公益性岗位开发指标,安排村民务工。新开发爱心理发员、乡村治安协管员、乡村公共卫生协管员、公益防疫员、村级就业社保协管员等乡村公益性岗位1452个,壮大了就业渠道。同时,县上争取扶贫车间生产订单4万余件,使34家扶贫车间正常运转,带动就业1044人。

  陈曦介绍,在挖掘就业渠道方面,通渭县按照“东抓福州、西抓新疆”的总体布局,一方面,组建劳务输转考察组赴外对接劳务基地,按照增加外输、分批错峰的要求,上半年通过“点对点、一站式”方式向福清、浙江等地输转14批1704人,其中贫困劳动力939人。另一方面,做好省内外务工输转。赴省外务工3.3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3万人;省内务工3.44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4万人。依托县内龙头企业、合作社、重点项目建设、金银花采摘、拆危治乱等渠道引导就近就业农民工3.08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1.49万人。全县输转贫困劳动力5.17万人,较去年增长19.1%。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