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渭源县

甘肃元古堆村“雨靴”日渐消逝 村民脚蹬皮鞋回乡创业

 2020/06/25/ 18: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6月中旬,中新网记者走访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南部的元古堆村,对比7年前,这里山绿了,人富了,道路通畅,产业兴起。图为2013年的元古堆村貌。(资料图) 吴鲁 摄

  中新网兰州6月24日电 (张婧)李有录径直走向庭院一角的鞋柜,换上摆放在最顶层的球鞋,准备下地干活了。而压在箱底的雨靴却落满灰尘,鞋面被折得变形翘起,靴筒已不能直立。要知道,这双“下岗”的雨靴可是他曾经的出门必备。

  5年前,李有录一家还世代生活在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南部元古堆村的山沟里,农村常见的土坯房一院、扁担挑水吃、农具架子车,尤其家门口的常备雨靴,几乎是该村家家户户的生活“标配”。

  元古堆村位于甘肃省中部,海拔2400多米,属高寒阴湿气候,所属地渭源县素有“苦甲天下”之称,是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也是国务院扶贫办定点帮扶联系县。

图为如今的元古堆村一隅。 张婧 摄

  “穷”是李有录儿时对故土最深刻的记忆。他说,“走一脚,黄土路坑坑洼洼;抬眼看,土坯房破旧不堪;天未亮就出门‘抢水’,待扁担晃晃悠悠多半小时挑来2桶泉水时,全家老小的新一天才能开启,守着2亩薄田,过着‘吃不好,但也饿不着’的苦日子……”

  “雨靴”则成为李有录日出下地、挑水等劳作时的“忠实伙计”。那时,雨靴在当地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走得了乡间道,趟得了烂泥沟,用李有录的话来说,就是“晴天防尘、雨天挡泥”。一双市面价四五十元的厚底黑胶雨靴,在他脚上,寿命超不过3个月。

  “认命”一辈子做庄稼汉的李有录怎么也没有想到,在他43岁那一年,也就是2013年的农历小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元古堆村考察。当听到“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的话语后,李有录从原先“习惯过苦日子”,开始考虑“搬出土坯房、扩大耕地面积、改种经济作物……”

图为元古堆村民李有录翻出“压箱底”的旧雨靴,鞋底已弯曲变形。 张婧 摄

  通过近年来的发展,昔日贫穷山村,如今破茧成蝶,元古堆村老乡的日子越来越好。6月中旬,中新网记者参加“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饮水思源”主题采访,从渭源县城公路直达元古堆村口,通村道路油化,村内巷道硬化,就连田间路也很平整。

  在靠近村部的一处红瓦白墙集中安置点,记者走进李有录入住5年的“新家”,80平米敞亮砖瓦房、庭院花团锦簇、水冲式卫生间、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家里添置了不少家具、电器,生活焕然一新,其中最吸睛的,还属鞋柜中锃亮的男士皮鞋。

  通过承包土地当起种植大户的李有录,最近正忙于10多亩百合的掐花农事,他说自己从山沟里走了出来,现在能穿起一双几百块钱的皮鞋了。元古堆村村民家门口曾经的雨靴,已成为压箱底的“老古董”,他们农忙穿球鞋,农闲换皮鞋。

  如今的元古堆村,路好走了,村子办起了中药材、百合、养鸡、养鹿等产业,村民日渐富起来了。元古堆村从2012年底的人均收入1465.8元增加到2019年的人均收入过万元,世世代代的绝对贫困,成为过去式。更让李有录高兴的是,村子还吸引了不少人返乡创业。

  44岁的王玉兰便是其中一位。她告诉记者,从小生活在山沟里的她,“知识改变命运”是唯一的出路。后来,她通过读书、求职到了南方工作。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以前是穿雨靴出门的山里娃,现在成了踩着高跟鞋回乡创业的企业家。”王玉兰说,童年跟着老中医父亲背背篓给村民上门看诊,走过土路、穿过泥坑。在外读书工作的时间里,坚持每年回老家,到田间地头打问乡亲们的药材收成,“变化最大的是路好走了,雨靴不用穿了,可不变的,是乡亲们种药材的收益一直不容乐观。”

  “这里素有‘千年药乡’之称,但目前还未形成完善的中药材加工产业链条,药农低价贱卖道地药材,收益甚微。”2014年,王玉兰决定放弃既有的优越条件和稳定工作,拿出所有积蓄,并贷款在村子成立了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直采直供的运营模式在保证药材品质的同时,还为药农争取最大利益,也以“扶贫车间”的形式给当地村民增加收入的就业机会。(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