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漳县

【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跨越山水 情系廿载 ——全国妇联对口帮扶漳县纪实

 2020/06/08/ 21:46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崔银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漳县,位于北京西南方1500余公里处。22年前,很多生活在这里偏僻农村的群众不知道北京有个“全国妇联”;很多全国妇联干部也不曾听说,在祖国西北大地,有一个叫做“漳县”的县城。

  自1998年定点帮扶漳县以来,“举全会之力,助漳县脱贫”成为全国妇联干部的共识。一批批妇联干部跨越千山万水,满怀真情奔赴这方热土。“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春蕾计划”“母亲健康快车”、文殪公路……一个个项目、一次次投资、一座座学校,让漳县人民的日子越来越好,让2000平方公里的武阳大地燃起勃勃生机。

  二十余载的持续帮扶,不仅让全国妇联有了漳县情结,更让漳县群众有了妇联情怀。

  “吃水不忘挖井人”

  漳县,处于西秦岭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乱山如抱复如环,不到山中不见山”。这里,年均降水量458.3毫米,年蒸发量1494.5毫米,乡亲们吃水难,挑水也难。

  三岔镇刘家岘村村民汪二虎今年50岁。当年到底有多缺水?汪二虎说:“全家人舀半勺水,一个个轮流洗。洗脸不能用肥皂,因为洗脸水还要喂牲畜。通常一年也洗不了一次澡。”

  “那时经常半夜三四点起床去挑水,本村泉里没冒水就去其他村。”三岔镇党委副书记马文回忆说,“冬天我们还去河里砸冰,把冰块抱回家,化了就是水。手冻得不成,就放煤油灯上烤,疼了挪开,等会再放上去继续烤。”在马文的印象中,那时全村不论男女,脸都黑黢黢的。

  随时能有一口水,是漳县几代人的梦想。让漳县群众喝上一口好水,也成为全国妇联驻漳县帮扶干部心中的使命。

  “母亲水窖”的实施,让漳县群众“久旱逢甘霖”。

  刘家岘村村民汪六十说,当时他在外打工,接到妻子赵四妹的电话,说家里要修水窖,立即请假赶了回来。“修上水窖我在外面打工也能放宽心了,要不就她一人挑水,要吃太多苦。”的确,对于妇女来说,一次担不了半桶水,一天要担三四趟,难上加难。

  “全国妇联的干部还为我们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水泥等物资。吃水不忘挖井人,现在‘全国妇联’在村子里叫得可响了,我们都念着人家的好呢。”赵四妹说。

  水窖打通后,家家户户比过年还高兴。汪二虎记得那年夏天,乡亲们放了鞭炮,还聚在一起庆贺了一下。

  水,不仅满足了百姓的生活之需,还为他们发展产业提供了便利条件。近几年,汪二虎依靠发展中药材、马铃薯等种植业,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在刘家岘村村口,“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静静竖立着的石碑,无声地诉说着全国妇联帮扶漳县乡亲们求得一口好水的故事。

  “全国妇联像阳光一样”

  石咀沟村是漳县大草滩镇最偏僻的村。转过一个又一个弯,爬过一个又一个坡,一座现代化学校——石咀沟春蕾小学“藏”在这座安静的山村里。

  校长王彦军说,1999年之前学校可不是眼前这般模样。

  “2座土房,4个教室,木板桌子。有的学生从家里拿了板凳,没有板凳的只能站着上课。”王彦军说,最难熬的要数冬季,教室里只有土炉子,用木柴生火,得先跑一阵烟,然后才能进教室。

  学校老师曹永生记得冬天讲课时,风呼呼地从窗户纸里透进来,学生们冻得受不了,一会搓搓手,一会跺跺脚,一会又捂捂耳朵,那时候曹永生心里盼着“装上玻璃窗户”。

  在全国妇联的帮助下,春蕾小学不仅改善了硬件条件,软件也随着提高——图书室、计算机室……样样不比城里差。王彦军说,近几年学校的入学率也提高了。

  去年冬天,春蕾小学学生曹强斌和张凯博有了一次难忘的经历。他俩头一次去北京,参加2019《同一个心愿》母亲水窖爱心公益盛典电视晚会。看升旗、游故宫,两个孩子亲眼看到了山外的大世界。王彦军告诉记者,从北京回来后,两个孩子更加自信和乐观了。“长大了要考到北京去”这个梦想,已经在两个幼小的心灵中扎根。

  “全国妇联像阳光一样,孩子们被关爱得越多,心中的爱也就越多。”王彦军说。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