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临洮县

“这个驻村帮扶队长,确实很攒劲!”——记甘肃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余恩

 2020/05/12/ 08:49 来源:定西日报 记者晁君杰 张莉芳

“这个驻村帮扶队长,确实很攒劲!”

——记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个人余恩

  定西日报 记者 晁君杰 张莉芳

  决战决胜全面小康,驻村干部是脱贫攻坚中的“排头兵”“领头羊”。

  脱贫要精准,驻村帮扶队长更要选精准。2019年5月,余恩以第一书记兼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的身份,来到临洮县连儿湾乡翟家梁村。

  翟家梁村地处临洮北部偏远山区,两百多户群众分住在南北两山,中间隔着一条沟,正是传说中的“隔沟能聊天,走到一块得一天”的“U”型干旱山区。如何尽快实现脱贫任务?怎样有效开展扶贫工作?

  来到村子的第一天,余恩已经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担子。37岁的余恩,是省委编办政策法规处副处长。在原单位已经是“行家里手”的他,作为一名扶贫“新干部”,他又一次感到了“难”!

  走路难!那就先从这个最难开始

  初到翟家梁村,黄土高原的沟深山大和极为不便的交通让余恩很不是滋味。

  “走访农户,一天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走路上。”余恩说,一条深沟将整个村分成了南北两山,南山6个社,北山3个社,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也就3.2公里,但如果两山的人来往互通,就得绕沟、绕梁,绕20几公里,来回得3个小时。

  “北山三个社的娃到南山来上学,真的就是早不见太阳晚也不见太阳,要是碰到下雨天,大人们就要全程陪护,拿铁锹在湿滑的山路上铲出一台台阶梯才能通行。”余恩进村入户调研时,听到最多的就是对于路的“抱怨”。

  学生上学难,村民出行难、农产品卖出去更难。北山的人种南山的地,由于没有路,祖祖辈辈就只能靠肩挑担扛。

  横亘在翟家梁南北两山之间的这条沟,就是翟家梁人祖祖辈辈拔不掉穷根的“病根”。打通南北两山的路,成了翟家梁村村民反映最迫切、意见最集中的“头等大事”。

  要想富,先修路!说干就干!

  但资金哪里来?那就跑项目,要资金。跑县上、跑市上、跑省上、反复跑。3个月后,修路这事真被余恩“跑”成了。经过与省市多方协调争取,4.7公里投资235万元的硬化路开始正式施工。

  项目跑成了,第一道难关总算迈过。但在施工过程中,余恩又碰到了第二件头疼事。“修路是好事,大家都很期盼,但牵扯到农户个人的宅基地、耕地等个人利益,部分农户就不同意了。”怎么办?反复上门、反复做工作。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磨破嘴皮,那几户人家总算被余恩做通了思想工作。

  那一天,余恩在工作笔记上这样写道:“用真情干实事,耐心细致做工作,老百姓对很多事都会理解和配合。”

  今年已经85高龄的刘德科老人逢人就说:“这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就在我家门前实现了。”谈到以前的生活,老人用“害怕”来形容。他见过下雨天牛羊摔下山沟的情景,见过架子车拉粮一不小心就翻倒的场景,看到过学生上学因路陡手脚并用的场景……

  “这个驻村帮扶队长,确实很攒劲!现在真的就没啥可愁的了,政府把最难的事情解决好了,自己蹦跶也有条件了。”老人的话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路通了,群众致富的底气也就足了。

  “致富路通了,发展村级主导产业的路子也得通”

  如果说村级基础设施的改建升级属于“输血”扶贫,那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建立就是为村民致富注入“源头活水”。

  对于翟家梁村的产业扶贫,余恩在调研一段时间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看法:“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以种植党参、黄芪等道地中药材为主,致富产业门路很清,但受传统小农经济影响,产业发展形不成规模。”

  “中药材种植是一个很费劳力的农活,村民们一年四季都在自家一亩三分地里忙活。”如何把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村民能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其他产业?

  白天入户走访,晚上查阅材料,余恩有了两个解决办法:一个就是打通出山道路,另一个就是成立农机服务队。修路大家都同意,成立农机服务队村民有着不同的看法。

  中药材种植相较于其他农作物比较特殊,市面上就没有一个合适的农机代替村民们现在的生产方式。对村民而言,机器不好用,不适用。

  “之前有出现机械挖断药材根须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农机服务队在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定位到了深松深耕上。”在余恩的苦口婆心下,村里大多数人的观念有了转变。

  余恩又开始一系列的“跑腿”工作。一个月后在省农机局的协调帮助下,翟家梁村农机服务队成立了。

  农机服务队的工作主要是在春耕之前和秋收之后,对土地进行深耕和深松,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村民们的劳动强度。通过这种有偿服务,也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一份收入,这份收益村里又可以拿出来为村民们办更多的实事。

  劳力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加之路修通了,当地村民能走出也更愿意走出大山了,村上的富余劳动力在农闲时节开始有时间和精力到周边建筑工地打工增加收入。

  路通了,外地商贩也愿意进村入户了。家住阴洼社的刘志雄再也不为卖药材发愁了,过去,他家和大部分村民一样,药材出产之后,要开着三马子颠簸3小时车程到镇上去卖。今年以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地商贩开着车进村收购,村民们不用跑路了,也不用担心药材卖不出去了。

  “翟家梁村的党参苗在周边很出名的,过去因为交通不便,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上药材产业的发展。”余恩现在和村民一样,对翟家梁村特殊的地理气候形成的药材产业越来越有信心。

  “能让村民如此信任和认可,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肯定”

  吃住在村、融入群众。在省、市、县的干部看来,余恩是个“接地气的好书记”,在翟家梁村的群众看来,“省城来的干部和老农民没啥区别,是个攒劲书记。”

  “收麦、碾场、耕地都拿手得很,村上住得惯、老乡的炕上会盘腿坐、百姓的饭能吃得下”……

  余恩说,能得到大家这样的评价,就是对他帮扶工作的最大肯定。

  有这样一组数据:2019年5月以来驻村工作达250多天,私家车里程18000多公里。“驻村帮扶只有真正蹲下来、驻进来,工作才能靠得住、帮得上。”从进村第一天起,余恩就决定用“脚板”去了解村里的大事小情,走访困难户问致贫原委、问题症结,走访发展大户问致富经验、增收建议,走访党员干部问发展良策、意见建议。

  驻村伊始,他给自己和工作队明确了“决胜小康、奋斗有我、真蹲实驻、真帮实扶”的工作路子。为了尽早熟悉村情户情,余恩经常放弃周末休息时间,白天走访入户,驻村不到两个月就遍访全村200多户贫困户。

  驻村以来,他累计协调资金21万多元,对贫困户、特困户、留守儿童开展节日慰问,激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信心和斗志。个人出资为6名特困儿童购买书本、文具等,开展作业辅导和心理疏导,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并联系社会爱心人士资助3名留守儿童。联系公益组织为翟家梁和簸箕湾两个村小学捐赠图书800余册、书包152个。

  为加大宣传推广当地药材产业,促进消费扶贫,2019年国庆节期间,余恩还在网络发起“魅力翟家梁、扶贫研学行”活动,35个城市家庭100多人到村开展农业生产体验,推介认购和帮销蜂蜜、土豆等农产品2万多元。活动结束至今,仍不断有人与村民联系,购买农产品或为群众捐赠物品。

  该“软”的时候软,但疫情防控“软不得”,说起疫情防控期间的工作,余恩说,那段时间群众只要打听到我值班,都吓得不出来。

  事关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琐事,都成了余恩眼中的大事,他所做的每一项工作,翟家梁村人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村民们说,余书记是个攒劲书记。余恩说,“我可能还够不上‘攒劲’这个词的标准。”攒劲是当地话,意思就是做事踏实肯干、认真扎实。

  2019年底,翟家梁村通过脱贫验收,实现整村脱贫目标,全村贫困人口由85户324人降到3户10人。

  脱贫不是终点,小康才是目标。余恩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翟家梁村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真正奔上富裕路。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