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陇西县

两农妇捐15只自制口罩为陇西抗疫加油

 2020/02/12/ 18:39 来源:定西日报

  本报记者 许云鹏

  故事发生在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的陇西,发生在陇中黄土高原深处的福星镇牛蹄湾村。村子平均海拔2100米,交通不便,自然条件严酷。

  故事的主角是两名普通农村妇女,一个姓陈叫陈月林,一个姓丁叫丁红艳。

  陈月林今年40多岁,常年同丈夫一起在外务工。如同往年一般,腊月里夫妻俩早早就回到家中,打扫庭院,收拾房屋,置办年货,准备等娃娃回家后全家过个团圆年。

  可谁都没想到,这新冠肺炎疫情竟然蔓延得这么快,以至于迅速影响到如此遥远小山村的正常生活。

  就在今年正月初二,与全县各个乡村同步,牛蹄湾村也开始了防控疫情的行动。行动一开始,村上和每个社上立即设立了临时检测监控点,第一批执勤人员全部迅速上岗。

  牛蹄湾村有7个社,共设立8个检测点,平均每个检测点有2-3人执勤。这样一算,全村每天有20多人直接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可是,这20多个紧急上岗的临时执勤人员,每天就需要不止20多个口罩!口罩哪里找?

  疫情形势严峻,村委副书记李维汉看到,头一天参加执勤人员戴得口罩五花八门,有戴棉口罩的,有戴防尘口罩的,有戴娃娃的花围脖的,还有很多人干脆赤“面”上阵。

  情况紧急,李维汉当晚就在村民微信群里发起了全村口罩征集紧急总动员。接到动员令的村民们在群里也是群情振奋,想出各种各样可行的应急方案:向镇上申请,找渠道购买,城里和外地有关系的争取捐赠……

  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情急中,李维汉提出让村里手巧的婆娘们自己做。虽然他知道这种自制口罩对病毒的防护作用很低很低,但是他想,这样的情况下,有总比没有强!

  尽管当时他的这个提议,在村民们七嘴八舌刷屏式的议论中,从手机屏幕上一闪而过,但是细心的陈月林和丁红艳还是记在了心上。

  第二天一早,这对关系赛过亲姐妹的好邻居就行动了起来。

  陈月林年纪稍大,她对当年的非典影响深刻。她边回忆边想,2003年,非典期间大多数医护人员不也是戴着纱布口罩吗?

  但是,家里找不到纱布,她们找来白色的确良布。将布裁剪好,为了增加自制口罩的防护强度,她们运用自己最质朴的智慧,在布中间再缝进去一层地膜。

  后来,的确良布也不够用了,陈姐干脆连儿子穿过的一件白色的确良衬衫也剪了做成口罩。

  这些口罩当然还要经过消毒处理,先用开水烫,再用男人家喝的白酒泡,最后晾干才算“合格出厂”。

  就这样,这两名一个没上过学、一个只读了五年小学的农村妇女花了一天半的时间,用尽家中所有白的确良布,做成了15个口罩。

  当天下午,她们就立即把这些口罩分别送到离家最近的3个检测点上。

  在采访中,善良的丁红艳告诉记者,许哥你千万把我们往口罩里缝地膜的情况不要写,不是人家看到会说这两个婆娘“瓜”着来。

  我赶紧问她,这样的口罩透气吗?她说,自己戴着试了,感觉不闭气。

  于是我也“胸有成竹”地告诉她,有种地膜就是单向渗透式的,如果真是这种地膜,说不定还确实能顶用。再说,这地膜也的确是个宝,农业生产能帮社员增产,关键时刻还能“防病毒”。

  我们一起笑。

  这就是只读了小学的、故事的另一个主角丁红艳,今年她只有28岁。

  我说,像她这个年纪的媳妇,动针线的已经不多了。她笑着说,许哥这一次真还是把丁红艳小看了。

  她又说,人为了生活所逼迫,啥都能学会,对吧许哥?

  接下来她的讲述告诉我,我真是“小看”她了。

  原来丁红艳是个苦命娃娃。

  在她10岁时,母亲就得病走了,身后丢下她和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家里的日子也因此过得越加艰难。

  丁红艳说,她的针线手艺就是在那时学下的。小学毕业她就再没条件读书了,在家承担起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那段时间,她和弟弟妹妹都没鞋穿,10来岁的她就去庄里会做针线的阿姨婶婶们跟前,看人家怎么做,看完回来就自己摸索着做。

  说着,她还给我发过来一些她做的刺绣和荷包图片。从那些针线和刺绣质朴大方的制作中看得出,她不仅手巧,而且拥有一个同样质朴、美好的心灵。

  其实,就在她们捐出口罩之后,很快镇上下发的口罩以及村民们想办法动员捐赠的口罩也及时补充到检测点上了。但是,她们的这些举动却在牛蹄湾全体村民和干部的心中引发出许多的感动。

  其中有一个村干部说,这15个几乎不能有效抗疫的“抗疫”口罩,阻断不了病毒传播,却传播了阻断病毒的信心和力量。

  我也想,在很多年之后,当牛蹄湾的村民再谈论起这次疫情,也许有人偶尔会说起她们——一个不识字的和一个只上了五年小学的农村妇女,当年“瓜兮兮”地曾用自制出的15只的确良里缝着地膜的“防疫口罩”,为一座县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胜利加过油。

  (陇西县福星镇人大主席汪孟、牛蹄湾村驻村组长张彦宏、镇党委秘书孟娜对本文有贡献)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