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定西市

“扶贫车间”让村民捧上“新饭碗” 公益性岗位让村民活得有尊严

 2019/10/24/ 10:55 来源:定西日报

  本报记者 陈昕

  在农村,有这样一类困难群众,他们渴望脱贫致富,但因缺乏过硬的技术,难以在城镇获得一份稳定的工作。同时,他们又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困境,难以做到全面保障。面对这样的现实,我市以脱贫攻坚为总抓手,把“扶贫车间”建到村口,让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捧上“新饭碗”,实现快速脱贫致富的梦想。

  “我从这个厂子建成就来这里工作,一个月保底收入2200多元,平常既能接送娃娃上下学,又能在家门口就业,真是享受到了好政策!”在我市陇西县首阳镇樵家河村“扶贫车间”,30岁的王小红正趴在缝纫机上忙活着,她是该镇罗家山村的一名普通妇女。

  王小红所在的“扶贫车间”,是首阳镇党委引进本土大学生创办的晨鑫源制造有限公司,今年3月底建成投产,是一个集箱包、服装、家纺等为主的多元化生产车间。“车间已吸纳工人267名,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8名。工人每月最低工资在2500元左右,最高可达4500元,有效解决了陪读家长等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等问题,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实现了稳定脱贫。”该车间主任赵红艳向记者介绍有关情况。

  从在家干活到成为“上班族”继而捧上“新饭碗”,在我市的各个“扶贫车间”里,像王小红这样的农村妇女越来越多,她们的生活、精神面貌也有了全新改变……“扶贫车间”这一崭新的发展模式,除了把我市很多贫困村的资源潜力转化成发展能力,让贫困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解决企业用地用工的问题之外,还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活力,真正实现了发展上的互惠共赢。

  市人社局局长王瑞军告诉记者,今年以来,我市通过新建一批、改造一批、租赁一批、帮建一批的方法和“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引导各类经济组织创办厂房式、合作社式、“互联网+”式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扶贫车间”151家,目前已累计达到244家,吸纳就业11114人。此外,东西部扶贫协作的福州市各县区在我市创建扶贫车间21家,吸纳就业1725人,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真正实现不离乡土脱贫致富。

  “我平常的工作就是负责打扫村里的卫生,清扫庭院和巷道,倒倒垃圾、拔拔杂草,也干些其他的工作,身体有病出不去也干不了重活,家就在附近,一个月还能拿到500元,最基本的生活有保障,党的政策好得很!”说起公益性岗位为他带来的好处,今年46岁的陇西县首阳镇罗家山村贫困户张爱林连声感激道。“我们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到外面去也找不到工作,政府为我们提供这个岗位,干得也起劲,一年下来有好几千元收入,心里确实高兴呀!”年过50的王润林和杨录旦随之也滔滔不绝讲起来,并憨憨笑着。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在他的日记里,他记下这副对联。

  在柴生芳的工作日记里,这样的话比比皆是。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

  当县长的第一天,柴生芳就立下规矩:开门办公,马上就办。只要在单位工作,他的门就敞开着。群众出出进进、来了又走,送礼攀关系的人望而却步。有时来人想要关上房门,就被柴生芳拦住,“有啥说啥,没有秘密”。

  柴生芳像饱满的麦穗一样,始终谦逊地低垂着头。他将群众来访视为送上门的社情民意、送上门的群众工作和送上门的发展点子,端茶倒水、耐心倾听,敬民如父、事民如母,让群众交口称道难以忘怀。

  “我是农民的儿子!”——身边人总能听到柴生芳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兑现了“我是农民的儿子”,他用一生诺言践行了“此木生芳润民心”这个艰巨的责任,他亲民爱民的形象让我们觉得他可亲可敬。

  在定西工作8年来,无论在哪个岗位,柴生芳都在勤奋工作,特别是任临洮县县长不到一年时间里,柴生芳跑遍了全县300多个行政村,写下了20多本工作日记,其中许多都是民情日记。他的办公室挂满了全县扶贫攻坚、项目建设重点工作任务图,办公室成了“作战指挥部”。他把老百姓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先后走访和接待群众5000多人次,千方百计解决群众吃水、行路、上学、看病、供暖等实际困难,不遗余力推进各项民生实事的落实。

  柴生芳始终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躬身为民、夙夜在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以自己的一颗赤子之心做好为民服务的标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