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定西新闻

定西:从“苦甲天下”到“接近小康”

 2019/09/11/ 11:44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梁峡林 实习生宋冠儒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

定西:从“苦甲天下”到“接近小康”

  每日甘肃网9月11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记者梁峡林 实习生宋冠儒)“70年来,定西市扶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实现了从‘苦甲天下’到‘接近小康’的转变,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这是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在9月10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新中国成立70周年甘肃省发展成就巡礼”系列新闻发布会定西专场发布会上宣布的。唐晓明还和定西市委副书记、市长戴超介绍了定西市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1 财政收入增长3680倍

  唐晓明介绍说,“苦甲天下”一度是定西的代名词,是“三西”扶贫的主阵地和全国脱贫攻坚的策源地、主战场,定西的发展历来倍受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鼎力支持。历经七十年的艰苦奋斗和奋发图强,今日之定西已旧貌换新颜,即将甩掉贫困的帽子,大步奔向全面小康,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都取得了新成效。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000万元增加到356.3亿元,增长508倍;财政收入由1953年的132万元增加到48.6亿元,约增长3680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05元和41元增加到24302元和7492元,增长231倍和183倍。

  定西目前有五张名片:“枢纽定西”,定西地处交通要冲,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一带一路”和陆海贸易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贯通南北纵横东西的“八通十六达”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正在形成。“特色定西”,定西独特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孕育了中药材、马铃薯和畜草等特色农业,已经形成了“中国药都”、“中国薯都”和“中国西部草都”三足鼎立格局。“文化定西”,是中华民族黄河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马家窑文化、长城文化、农耕文化、李氏文化、书画文化等百花齐放。“红色定西”,红军长征“岷州会议”、“榜罗会议”彪炳史册。“魅力定西”,“渭水源头、李氏故里、当归定西”文化旅游影响力日益扩大,是“全国避暑旅游十强城市”。

  2 实现四个“历史性转变”

  唐晓明说,回顾总结定西70年的发展成就,可以概括为“四个历史性转变”:

  一是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接近小康”的转变,改写了“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历史。定西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宣战贫困、决胜贫困的扶贫史,经过救济式扶贫、区域性开发式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持续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成就,贫困人口由1983年底的170万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23.95万人,贫困发生率由78%下降到9.12%。今年,将有17.76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下降至2.36%,5个县实现脱贫摘帽,即将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二是实现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的转变,改写了“干旱缺水灾贫叠加”的历史。定西境内60%是山坡沟壑,十年九旱,灾害、贫困问题叠加。定西人民持续实施种草种树、退耕还林还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探索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治山治水、种草种树、改善生态助推脱贫攻坚的绿色发展之路。全市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不足6.1%增加到2018年的12%,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57.1%。空气优良率达到96.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0%。

  三是实现从“靠天吃饭”到“产业兴旺”的转变,改写了“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历史。

  做大做强中医药、马铃薯等特色产业,给群众生活带来变化。2018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492元,这里面60%以上的来自产业收入。全市组建龙头企业16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720多个。“定西马铃薯”、“扶正”中药材产品等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四是实现从“贫穷积弱”到“安居乐业”的转变,改写了“出门两脚泥进门煤油灯”的历史。

  经过七十年努力,定西市高铁高速公路从无到如今纵横贯通,乡、村公路通畅率达100%;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6%;29.15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考二本以上上线人数连续5年突破万人;乡镇(街道 )、村(社区)卫生服务、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全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8.3%;社会大局长期保持和谐稳定,成为全省唯一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的地级市。

  唐晓明表示,今后要紧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保障和改善民生等重点任务,开拓创新,埋头苦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