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漳县

漳县:“生态引擎”带出产业脱贫加速度

 2019/08/09/ 17:01 来源:定西日报

  本报记者 朱常青 晁君杰  

  漳县,青瓦寺村。送走几位兰州游客,去年刚开办了农家乐的成东彦,又迈着欢快步伐走向厨房准备饭菜,开始迎接来自青海的自驾游客人。“我们紧临贵清山,每天都要接待许多自驾游的客人,有时忙都忙不过来。”她笑呵呵地说。

  而在过去,望着人来人往的景区,村民们总觉得这事跟自己没多大关系。在贵清山峡口,农民成东彦的新型乡村生活恰如一滴水,折射出整个漳县依托良好生态资源,把生态优势转化成绿色发展新动能的全新气象。

  漳县地处西秦岭余脉和黄土高原交汇地带。峡谷幽深自成风景,水源丰沛、耕地肥沃无污染,这些曾经“闲置”的自然资源,如今在脱贫攻坚“战鼓”引领下,开始催生出越来越多“生态+”绿色产业。靠“绿色”脱贫致富,向生态要效益,这个传统农业县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

  “生态+旅游”

  贫困户过上幸福日子

  层峦叠翠、峡谷深邃、水绿清幽,云烟缭绕缥缈,如若天堂仙境——这就是国家级4A级景区贵清山。

  背依这么好的生态资源,但地处贵清山峡口的新寺镇青瓦寺村民过去可没觉得这有多好。“那时候,我们无非就是在路边向来玩的人贩卖一些山野特产,没人把这事当成是正儿八经的赚钱门道。”如今同样开办了农家乐的成月奎,只要说起那时候的“傻”,就一直憨憨地笑。

  “那时候,我们就想不起开个农家乐么。其实,外面的人来了,除了游山玩水,还想的是住下来感受一下咱们的这好环境,吃一吃咱农民的饭菜。”成月奎如今在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帮助下家里修了两层楼,提供吃饭住宿一条龙服务。他说:“只要有条件、有办农家乐的想法,镇上就会给我们提供政策资金扶持和各方面的服务指导。”

  政府推动、政策引领,村民们这种观念思维上的大转折、大变化其实也是来自于政府发展思路的调整。

  2015年以来,漳县把生态旅游作为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来抓,把“吃农家饭、游山村景、享农家乐”作为乡村旅游助推脱贫致富的重点,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扶持发展农家乐,引领村民参与到旅游产业中来,形成了吃、住、游全方位旅游体验,既满足了当下旅游产业的需求,也最大限度地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

  如今,从贵清山峡口出来,在不大的青瓦寺村,有62家农家乐,旅游旺季家家生意红火。山里出产的蕨菜、乌龙头、羊肚菌、野蘑菇等绿色野菜,成为游客品尝和购买的美食。

  “游客多得很,山上的野菜都能变成钱。办农家乐,比种地划算多了!”在青瓦寺村采访时,不止一位从事农家乐经营的村民向记者发出这样的感慨。

  依托生态资源,青瓦寺村贫困户从2013年底的262户1271人下降到2018年底的10户45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82%。乡村旅游在助推脱贫攻坚、改善人居环境、持续助力增收等方面着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旅游”

  传统农民当上新型农业工人

  漳县作为我市生态资源最好的县之一,森林覆盖率达到21.01%,远远超出我市乃至全省水平。正是有着这样的生态资源,“绿色”一直是漳县一张美丽的名片,也吸引着外来投资者的目光。

  王伟珂,一位豪爽的山东大汉,过去一直在青岛做园林绿化生意。2014年,他将目光放到了还是国家级贫困县的漳县,依托贵清山良好的自然环境搞起了生态旅游项目。

  “这里紧靠贵清山,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前景好得不得了。”站在已经很有规模的贵清山植物园旅游观光基地,王伟珂手指着不远处烟雾缭绕中的贵清山,很有信心地告诉记者。

  与山相依、与水相伴,良好的自然生态、优美的景区环境。“游完了吃饱了,大家应该有个坐下来休闲放松、体会大山清幽的地方。”王伟珂的植物园与贵清山毗邻而建,是一个集休闲娱乐、养生休憩、旅游观光为一体的观赏类森林植物园。

  植物园计划建设观赏区、种植园区、示范园区和旅游休闲中心等四大功能区,含特色花卉园、名贵药用植物园、观光林业、观光农业、科研及教育培训基地、物种驯化、珍稀植物展示等内容。

  作为贵清山旅游的重要内容和养生休闲的好去处,植物园总规划用地达到3000亩,青瓦寺村龙川河两岸的荒山、荒坡被充分利用起来,日渐感觉“种地不划算”的村民耕地被流转了过来。“植物园流转的土地是当地群众重要和稳定的经济来源之一,我们公司在土地流转、劳务支出上已累计达到950余万元。”

  王伟珂的“绿色项目”带动了112户贫困户用土地入股参与经营,村民变成了公司股东;闲下来的农民在植物园学习并参与植株成型修剪、农药配撒、机械除草等工作,根据技能难易程度,每天都会有80到150元的收入,习惯了耕地种田的当地农民变成了新型的植物园工人。

  清新的绿、诱人的绿、蓬勃的绿。好生态催生好产业,正是依托并发掘绿色资源,在这里“深呼吸”,生态乡村游已经勾勒出当地群众幸福生活的图景。

  “农户+合作社” 

  三变”变出贫困户脱贫路 

  漳县武阳镇,有人说柯寨村周边村庄一年只有一季,那就是蔬菜产出季。春夏,西兰花、菜花等高原夏菜正好上市;秋冬,蔬菜大棚里,菜农们正忙着整地、施肥、浇水,准备再种一茬韭菜,赶在春节前上市。

  武阳镇地处漳河流域河谷川区,气候温和,土地平坦,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好生态产好菜,这一片区域的蔬菜在漳县周边一直很有名气。作为漳县蔬菜的传统产区,虽然名气大但长久以来的小打小闹,并没有让当地人得到太多的实惠。

  变化来自这几年。脱贫攻坚战略实施以来,漳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和地域特点,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并且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在政府的推动和引领下,漳河河谷的“春天”真正来临。

  何江鱼,一个地地道道的漳县农民,随着产业的崛起,如今他有了“大老板”的模样:5座保鲜库占地1500平方米,能贮存蔬菜2500吨。他现在是漳县江鱼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头人。

  过去的何江鱼曾是菜农,也曾是菜贩子,走南闯北贩菜的他比当地人更早看到了漳河谷地的先天生态优势。当漳县提出以农村“三变”改革为支撑,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最终带动农户走上脱贫致富路时,何江鱼顺势而为成立了这家合作社,并注册了自己的何家源蔬菜有限公司。

  “农户+合作社+公司”引领产业发展,土地、劳动力的活力被激发出来,好生态和大市场的优势也连成一体。何江鱼的合作社成立之初,就辐射带动武阳镇柯寨、新庄门、董家庄、孙家峡4个村600多户农户种植西兰花、有机花菜、娃娃菜、莴笋等蔬菜,并且通过土地流转、劳务用工等促进贫困户增收,还带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我们跟何老板签订了收购合同,不愁卖不出去”,说起现在规模化的蔬菜种植,柯寨村村民张四娃很是满意。他如今和大部分菜农一样,只管种不管卖,合作社还为菜农提供种苗、农膜、化肥和技术指导,他可以把更多精力用在蔬菜种植上。

  合作社不仅带动菜农走上蔬菜产业致富路,产销旺季庞大的劳务需求也着实为附近村民带来了好处,择菜、包装、装车、出库,不能外出打工的附近村民,特别是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借助这一模式,张四娃和村民们已经逐步走出收入困境,并逐渐走上了蔬菜产业致富路,何江鱼的蔬菜公司也持续得到了发展壮大,农民、企业实现“双赢”。

  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紧扣生态特色走绿色发展之路,“生态引擎”带出的产业发展加速度正在漳县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生态+”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宝库”。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新闻排行

1   降压供水公告
2   甘肃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公示2018年享受政府特
3   兰州:黄河里冲出一条一米长的娃娃鱼
4   林铎在全省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 坚决防范化解风险积极
5   省食药监局:效价指标不合格百白破疫苗未流入甘肃
6   每日甘肃网7月22日甘肃热点新闻回顾
7   【全国网媒看平凉】探访崇信龙泉寺 感受文化旅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