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安定区

洋芋蛋见证黄土坡上的变迁——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蹲点调研报告

 2019/06/03/ 16:29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 宋喜群

洋芋蛋见证黄土坡上的变迁

——来自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的蹲点调研报告

  光明日报记者 宋喜群

  站在凤翔镇南山上,眺望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城区,城市老区新区尽收眼底,从南山到市区的山路两边,是梯田退耕后栽种的小树。

  黄土高原上,沟沟坎坎,行路不易,土地贫瘠。

  时至1982年,仍有联合国官员考察后认为,定西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

  可是,老天爷总会给苦干的人留一条活路。有人说定西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当然这是开玩笑的说法,三个名字对应的是同一样东西。定西是全国马铃薯之乡,这生长在黄土地里的土蛋蛋,困难时期养活了定西人,也见证了这片黄土地上的沧桑变迁。

  修梯田填饱了肚子

  在安定区青岚山乡大坪村刘玉秀老人的口中,洋芋蛋的名字就叫洋芋,这也是西北人最普遍的叫法,大坪村周围的梯田里,种着很多洋芋。

  这些梯田是刘玉秀老人参与修成的。

  去采访的那天,记者来到大坪村刘玉秀老人家的小院,院中苹果树梢上刚长出嫩嫩的芽苞,阳光照在刘玉秀的脸和手上。她的手壮实有力,手指有些变形。“从小就出苦力,嫁到大坪村以后,开始修梯田。”脸上的皱纹和变形的手指,是岁月给她留下的印记。

  1947年出生的刘玉秀现在还担任大坪村的党支部副书记,1962年从山背后嫁到大坪村时,大坪都是“三跑田”——跑水、跑土、跑肥,栽下的树不活,连洋芋都长不大,最大的也就鸡蛋那么大。种一坡、收一车、打一斗、煮一锅,肚子都吃不饱,这洋芋是老百姓救命的洋芋。“能不能修梯田,保水土?”当时大队的负责人就在想吃饱肚子的办法。

  1964年开始,大坪村开始了漫长的梯田改造。一开始人背肩挑,后来做了三个手推车,就能修得快些了。刘玉秀领着几个姑娘组成基建队,常年修梯田,并担任“铁姑娘队”队长,凭着苦干,刘玉秀获得了大家的认可,还当选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每年农闲到入冬前的这段时间,大地还没封冻,是修梯田最忙的时候,全村出动,白天修,晚上五六十人用马灯照亮修。

  74岁的李福是包产到户时的村主任,李福说,梯田修好,保住了土水肥,洋芋的产量就翻番了,亩产能有600斤。到1980年,梯田改造基本完成,大坪率先在定西解决了温饱。

  从刘玉秀家出来走到村边,一辆拖拉机正在田间作业,“突突”声打破了黄土地上的寂静,蓝色的羊舍顶棚、黑白相间的地膜与黄土交织成了大坪的春天图景。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