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定西  >  定西新闻

陇中大地奋进曲——定西市扶贫工作综述

 2019/05/20/ 10:1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杨世智

陇西县菜子镇十里铺村新貌。

渭源县五竹镇“扶贫车间”,实现了农民家门口挣钱。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吴鲁

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大力发展梅花鹿特色养殖业,带动群众增收。

  定西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过去,不到定西,就很难想象定西的贫困程度。清朝末年,陕甘总督左宗棠曾写道:“陇中贫瘠甲于天下”。上世纪80年代,一位联合国官员访问定西,看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后评价:“这里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

  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祖辈辈为生存而努力的定西人开始走上了一条摆脱贫困的道路,先后经历了救济扶贫、区域性扶贫开发、“八七”扶贫攻坚、精准脱贫精准扶贫等不同阶段。

  定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世智

  一

  历史上的定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生态恶化,十年九旱,农业生产经常是“种了一坡、收了一车、打了一斗、煮了一锅”,导致群众生活长期陷入绝对贫困,缺水喝、缺饭吃、缺衣穿、缺燃料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当地民谣曾这样唱道:“山是和尚头,沟里没水流,田是‘三跑田’,年年人发愁。”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始终牵挂着定西广大人民群众的冷暖,在展开生活救济的同时,领导当地干部群众探索解决吃饭问题,并于1956年在安定区试修了水平梯田,通过科学手段和苦干实干逐步改善恶劣环境。上世纪60年代,一个名叫大坪的生产队率先带头改土造田,靠人背肩挑在一个冬天整修出5亩水平梯田,当地由此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的热潮。同时,定西开始推广“四合肥”、作物病虫害防治、伏耕轮歇、中耕锄草、轮作倒茬、镇压保墒等新兴作物种植和田间管理技术,组织“城粪下乡”“四旁种树”,并通过修塘坝、涝池、谷坊、土水窖等配套设施发展生产,改善生态环境。在此之后的近20年时间里,全地区水平梯田大量增加,仅安定区就整修梯田54万余亩,建设塘坝、涝池、谷坊750多个,土水窖4万多眼,粮食产量大幅增加。

  1982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甘肃定西、河西和宁夏西海固(简称“三西”)划定了28个重点扶持县,将定西确定为全国最早实施区域性规模扶贫的重点地区。定西结合当地实际,提出“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的建设方针,先后实施了一大批水利、梯田、农电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为实现基本温饱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还创造性地探索出“山顶造林戴帽子、山坡种草披褂子、山腰梯田系带子、山下建棚围裙子、沟底打坝穿靴子”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形成了从上游到下游、从梁峁到沟道,分层设防、综合利用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对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良好示范作用。

  定西广大干部群众栉风沐雨、苦干实干,与贫困作斗争,让贫困面貌逐步得到了改善。1993年底,全市农村贫困面缩小到34.2%。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